在“芬雪琳”织造车间,工人正在操作针织机。
中国义乌网7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文的发展,人们开始回归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内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缝内衣,可以说是内衣行业颠覆性的革命。
自1998年建立第一家无缝内衣厂以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我市无缝内衣产业焕发着无穷的生机。义乌芬雪琳针织服饰有限公司作为2002年才创办的无缝内衣企业,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赢得了自己在国内无缝内衣界的一席之地。
每年3%以上的科技投入 年均出产4到7个新产品
“义乌的无缝内衣虽然生产企业众多,但除去几个知名品牌,企业多为贴牌加工生产,产业结构低小散,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不去,附加值不高,缺乏技术人员。”“芬雪琳”总经理助理兼行政人事部经理王国保说,他们不想只做别人的“替代品”,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致力打造“芬雪琳”这个品牌。
为了能使品牌更有竞争力,“芬雪琳”从不吝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企业每年投入3%以上的经费用于科技投入,主要针对无缝内衣织造和染色的新工艺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王国保介绍,每件无缝内衣的制造分别需要经过织造、染色、裁剪、缝纫等几个环节,其中体现科技含量主要在前面两个环节。“织造环节需要程序的设定,这就牵涉到软件的开发、电脑的运用,染色环节则要考虑工艺的参数、染料、温度以及染料注入时间。此外,工艺的稳定性,以及色牢度也都有严格的标准。”王国保说,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这些方面的新工艺研发,尽管有些可能仅仅只是技术改进,但却直接影响产品的附加值,也最终体现在内衣的功能性上。
经过工艺的研发改良,“芬雪琳”的无缝内衣产品已不仅仅只是普通内衣,而是拥有多重功能,如蓄热保暖型、吸湿排汗型、冰爽凉快型,甚至还有调节皮肤微循环的内衣功能。“一般我们每年平均有4到7个新产品投产,拥有30人的研发团队。”王国保自豪地说。
企校联合完成科技成果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有很多科研成果,但是没有企业的对接,就只能躺在实验室‘睡觉’。”王国保说,他们公司从一开始就注重与学校实现技术互通,与老牌的纺织学校———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就在不久前,“芬雪琳”参与承担了由义乌华鼎锦纶牵头的成果转化科研项目,意在突破解决纺织织造、染色过程中的难点工艺。“学校的资源为我所用,可以提升产品种类和附加值,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王国保表示。
除了在生产工艺上的技术合作,“芬雪琳”还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项目,目的是通过信息化利用,实现针织机的网格化管理。王保国介绍说,原本针织机的订单编排程序,需要工作人员一台一台地进行电脑导入,但通过信息化以后,就可以实现后台联网操作,还能实时读取主机数据,读取机器故障信号。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控制产品的生产流程时间,还能及时了解每台机器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
在企校联合,以及“芬雪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目前,“芬雪琳”在生产工艺上已获得31项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
用科技创新力破行业困境
王国保说,经过多年的培育,义乌已经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无缝内衣生产基地,占据国内市场的90%,国外市场的40%。然而,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制约,使无缝内衣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开始放缓。
国内外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时刻考验着行业的发展智慧,内外夹击下无缝内衣行业如何困境突围?“开辟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科技自主研发,加快机器换人,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王国保认为,用科技技术规避无序低价的竞争现状,高品质的设备、高产能和高标准的产品生产能力,是助力企业突出重围的主要方法。
也正是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芬雪琳”的产值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公司销售额高达2.2亿元,实现了生产规模的爆发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