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E网观察 正文

莫让“微信红包”成为孩子攀比的新工具

发布时间: 2015-09-23 09:07:45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赵霞

  “我拿了35块,谢谢老板。”近日,家住南岸的李女士翻看儿子手机时,发现孩子就读的南岸一小学班级的QQ群。起初她以为这个群只是孩子们交流的平台,可是当她翻开了聊天记录后却大吃一惊,里面竟然有十几条孩子们发的红包,金额在几块钱到300元之间。(9月22日,新华网)

  近几年,随着新型互联网交易方式的出现,“微信红包”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支付和交流方式:“表示感谢”发个红包,“表达祝福”发个红包,“展示财富”发个红包,“无聊寂寞”发个红包……一时间“微信红包”的功能被无限的放大,人们也非常愿意从“发红包”“抢红包”行为中寻找“乐子”。其实,如果成年人把“微信红包”当成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愿意自掏腰包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小学生都沉迷于“微信红包”,甚至把“微信红包”演绎为新的攀比形式,就需要另当别论了。

  对于学生们的“微信红包”行为,家长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家长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孩子“发红包”、“抢红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能够促进孩子交流,缓解学习的紧张气氛;也有的家长明确表示担忧,“微信红包”会分散孩子的学习精力,而且一些孩子发的红包数额都比较大,会造成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微信红包”现象,应该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微信红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不能因为其对孩子的负效应而简单“一禁了之”,这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会让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千方百计的“发红包”、“抢红包”。另一方面,“微信红包”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现在孩子们手中的零花钱较多,若热衷于“微信红包”,无形中确实会给一些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助涨一些学生“摆阔”、“炫富”、“攀比”的风气。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学生的“微信红包”现象不容忽视,必须加以正确引导。首先,家长一方面要通过与孩子的良好沟通,让孩子认识到“微信红包”的好处与危害,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微信红包”,自觉抵制不良的攀比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要改变宠爱、奖励孩子的方式,多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满足物质需求。其次,学校老师要积极配合,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现代通讯工具。除了教育孩子在学习时间不要玩“微信红包”之外,更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孩子能够从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何冬圆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