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为新——民俗文化转化的生机(0/0)

5秒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再看一次回到高清图集

  中国义乌网9月24日讯(记者 沈颖洁)当第一台机器的轰鸣声响起,人间就多了一声失落的叹息。传统手工艺将民俗文化潜隐于成品中的温情与灵魂正在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被冰冷的机器所复制的流水线。民间工艺师,一个濒临灭绝的“种族”,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当一个个民间作坊被“快时尚”和“大规模复制”所操控,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似乎只剩下价格上的“奢侈”,而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成了真正的奢侈品。这,是彦子最不愿意看到的。

  “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到设计的舞台上。”装潢设计出身的彦子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此相关的行业,2008年,因为贸易上的关系,她来到义乌定居。当2009年义乌工商学院创意园诞生的时候,彦子再也没有借口放弃这个机会了。“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了解的民俗文化更多地展现给大家。”彦子表示,选择将设计和民俗文化相结合,来源于自己对民俗文化十五年的情感,眼看着民俗文化被时代快车甩出舞台,她终究忍不住想要伸手挽留。

  于是,在彦子的带领下,义乌首家民俗原创工作室诞生了。以收集整理云贵川及西藏等少数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为发展根基,通过产品设计,将民间的文化做成一种衍生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起初只是出于对民俗文化流失的痛惜,但是当我踏踏实实地在民艺现场与传统切磋了几年后,让我对生活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代代相传的经验生出了敬畏。”彦子说,将传统做成现代的衍生品,让她从设计的角度直面现代生活中的问题,对现代生活方式甚至设计本身都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民俗文化不应只是保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更应该是传承、传播和再创造。”彦子说,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本不是只能非此即彼,最好的过度方式应该还是互相的取长补短。如今中国传统文化遇到最大的瓶颈就是缺少“承上启下”的人,许多民间手工艺都因后继无人而濒临灭绝。“一旦老艺人自然离去,他身上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亡,那些绝技、绝艺也就人亡技绝,人亡歌息,造成技术或艺术传承的断层,造成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巨大损失。”

  彦子表示,民间手工艺品虽然工序烦琐,耗时长,但市场价值却很低。在如今这个“浮躁”的业界,能否赚到钱才是最实际的问题,很少会有年轻人有心情去伺候精工细作奢侈品一般的“慢时尚”。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那些老工艺人所做的工艺品都收集回来,再把这些工艺品转化成商品,推广到市场上,形成循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从事这个行业。”彦子说,从吐故纳新到纳故吐新,不应是姿态,而是认识与行动上的一种方法论。“要把它变成大家喜欢的,既可以保留传统又可以与现代结合,这就是创新。这符合市场也符合流通,更达到了我们的初衷。”

  “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坚持”

  彦子承认,从工作室开办至今,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磨难。最初的三年,整个工作室是在亏钱的状态下运营的。“我一边开着工作室,一边接一些软装设计的活。”用打工的钱来贴补经营上的亏损,彦子就在这样的困境下坚持了三年。

  “当初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坚持,我有什么理由放弃呢?”彦子表示,多亏了当初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成效。“近几年来,民俗文化正在慢慢复苏,我们工作室也渐渐步入正轨。”在保证工作室经济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彦子还不忘拿出一部分钱去扶持那些老的民间工艺人,让他们能够继续将传统手工艺那份优柔之美传递给另一双手,让岁月的痕迹和双手的温暖一直延续。

  “如果我还可以创造价值,我就尽力去创造价值。”彦子表示,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她还会继续坚持,坚持寻找当下人们心灵深处已逐渐缺失的那份自然。“将心为新,让国王物件在这里获得新生,让民俗文化重回我们的身边,温暖和滋润我们的日用。这将是我最大的本分和荣耀。”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N发布时间: 2015-09-24 15:11:22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沈颖洁 |编辑: 祝璐
在线投稿投稿方式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