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12日讯(记者 何冬圆)在后宅街道曹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了两只垃圾桶,一只可腐烂垃圾桶,一只不可腐烂垃圾桶。后宅街道曹村村书记曹俊民介绍说:“垃圾分类对老百姓来说太难了。剩菜剩饭,会烂的,就放可腐烂里桶里;像塑料袋这些不容易烂的就扔在不可腐烂的桶里,这样简单明了。”
每天一早,曹村垃圾处理员便会挨家挨户将可腐烂垃圾运送到曹村垃圾分类处理站,处理之后垃圾就变成了肥料,供村民再次利用。而不可腐烂的垃圾则如往常一样运入垃圾中转站处理。
曹村垃圾分类处理站主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总量,并且在垃圾处理结束后合理利用,产生价值。
目前,后宅街道有六个像曹村这样的垃圾分类机械化处理点,分别在杨畈田、湖门、镇中、后宅工业区、后宅中学。其中,曹村处理站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村民表示,用由垃圾再次利用而成的有机肥料,不仅肥料无异味,而且种出来的菜也很嫩。
据了解,今年起,后宅街道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了多个创新。后宅街道率先启用机械化模式,对全街道60个村居进行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其中,已经有一半以上村居将分类垃圾桶分发到位,其他村居也在抓紧定制中,今年年底将完成所有垃圾桶发放。第二步,街道将组织辖区内60个村居的家庭妇女、志愿者进行轮番培训与宣传。
除此之外,从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机械化处理,到垃圾清运利用,全部采用购买服务。“企业提供人员、技术,解决机械设备损坏、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我们负责跟踪、监督,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率高成本低。”
最值得关注的是,街道这次还将学校、企业、服务行业、餐饮行业都纳入到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利用工作中来,真正做到覆盖无死角。“让孩子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形成小手拉大手的效应。”
后宅街道村镇建设服务所所长杨厉纲告诉中国义乌网记者:“目前,群众垃圾处理的意识与理念还不足,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改变环境和生活习惯,人的思维习惯同样需要转变,这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