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11日讯(记者 楼雅琪)锦纶行业的业内人士或者说对企业管理有些敏锐度的企业家或许会对此感到惊吓:在用工减少1000人的情况下,年产值却仍然增长,一年可产10万吨锦纶。这不是玩笑,这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浙江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工厂里的一幕。
作为国内锦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项目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在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这个技术也助力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转型发展中走得更远。同时,该公司董事长丁尔民、总工程师封其都均获得个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次甜头坠入转型之潭
2009年,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二厂,当时“机器换人”的口号并没有现在这么响亮,而纺织工业在产业发展的时候已经开始露出一些弊端:综合能耗高、用工难、产品利润低、纤维品种单一、智能化生产程度低等。而这一切都让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有点担心,未来该怎么走。
华鼎开始尝试加大机器设备的更新,而这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智能化生产企业节能30%
“我们目前所在的厂是三厂,这个园区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充分考虑了机器、集装箱等比例。”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封其都说。
建立之初,他们就早有“预谋”,打算建立更加智能化的厂区。建成后整个厂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而这其中有一座车间尤其显眼,仅这座车间建筑面积就达13万平方米,占了整个园区的1/2,甚至可以说比我们居住的小区都要大。更令中国义乌网记者惊叹的是,从地下一楼到五楼,只能看到不同款式、不同型号一排排的机器在不停地运作,鲜少看到工人。
“从这里,我们每年生产出的锦纶有10万吨。而整个纺织车间的员工才300人,基本实现了智能化运作,这里很多技术都是我们仅有的,是全国第一。”说起这个,封其都带着自信与自豪,毫不夸张地说,从这里产出的锦纶质量堪称全国第一。
锦纶的原料PA6切片通过提升机从一楼传输到5楼的分配、分流车间,而在5楼的车间内我们看到8条55米长双轨道和一条160米的主轨道。800公斤的PA6通过这个车间进行分流。为了保障质量,他们给每袋锦纶都设计了一个“ID”,只要动动电脑,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使产品可追溯,而这也是他们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中一个重要关键点可追溯PA6纤维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这个技术可以使送料、落筒、包装盒仓储自动化生产,减少用工80人/万吨。”封其都说。
原料分流后下到四楼进入熔炉车间。在这个车间里,记者并没有闷热的感觉,车间温度和其他车间并没有差别。“你看,管道里面内部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而现在我的手完全可以碰触到这个锦纶的表面,这就是采用螺杆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记者继续跟着生产线下到3楼,进入到纺丝、卷绕、加弹等程序。而在这几道步骤里,设备技术更有讲究,“国内一般是采用144个头,而我们是采用288个头,这大大加大了效率。”
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授权专利19项,另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国内20余家企业得到推广。
投入16亿元 助推科技转型
2014年10月28日,这套技术正式实施使用,一年的试验下来,成效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仅一年就可以节省6000万度电,节省成本近万元。
“该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除了具有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功效,也让我们创造出更多功能性产品。”封其都说,目前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6大系列20余个品种的差别化功能性PA6纤维。功能性产品也为他们赢取了更多的商户,山东如意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他们当时来寻找6D锦纶,而市场上只有70D锦纶,我们研发了出来。”封其都说。这种锦纶更细,质量更好,每吨也可以节省600-1000元左右的费用,一年净省6000多万元。
在这背后,不可忽视的是企业对科技的重视。2011年,丁尔民批准进行对该项目的研发,投入16亿元。期间,丁尔民更是带队先后到德国、日本等国家考察、学习。
与此同时,华鼎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引入工程师30多位,其中教授级别1位,高级工程师12位。
明年华鼎还将引入德国的设备,以实现从原料制作到成品出仓整个流程的智能化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