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婷/文 王平/图)“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陷入全局性困境,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遭遇“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
面对经济下行的风险和压力,义乌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呈现平稳趋好、转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新常态下,义乌经济综合实力再跨越,连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突破700亿元,2014年跃上900亿元台阶。“十二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10.0%,高于8.2%的全省年均增速。人均GDP由2011年的97647元增长到2014年的126907元,现价年均增长11.0%;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由90.2亿元、50.5亿元增长到119亿元、69.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3%;固定资产投资由227.1亿元增长到438.2亿元,年均增长22.8%。进出口总额由39.5亿美元增长到241.8亿美元,年均增长66.9%,其中出口额由36.0亿元增长到237.1亿美元,年均增长6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4.5亿元增长到466.6亿元,年均增长12.6%。集贸市场成交额由677.9亿元增长到1073.8亿元,年均增长14.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809.7亿元增长到2393.6亿元,年均增长12.4%。
“十二五”期间,我市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42.5∶54.8调整为2.3︰39.4︰58.3,服务业占GDP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形成十大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35911元、16206元提高到51899元、25963元,年均分别增长9.6%、12.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由2.22下降到2.0;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1.9%、34.1%下降到24.6%、33%。
与省内17个经济强县(市)横向比较,义乌在建成区面积、第三产业比重、货物出口额、自营出口占GDP比重、人均储蓄余额、电信业务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指标位列全省强县(市)第一,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百户民用汽车拥有量、移动电话用户数位列全省强县(市)第二;自营出口排名提高了10位(从第11位到第1位),实现了赶超,也体现了义乌综合实力优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