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记者 沈颖洁
编者按
《外国人在义乌》系中国义乌网首个以外国人为主体的纪实性专题栏目。栏目旨在通过记录外国人在义乌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以第一视角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义乌,折射义乌的发展变化以及开放包容,展现义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所有“在义乌的外国人”喜闻乐道的个性化展示平台。
人物名片
阿玛尔,来自也门,在义乌三年,经营一家外贸公司。丝路文化俱乐部的CEO,义乌市曲艺家协会唯一一名外籍会员,在义乌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戏曲演出。
我与中国缘
我18岁来到中国,现在已经38岁了,我在中国待的时间比在自己的国家还要长。
记得当时我刚刚高中毕业,以高材生的身份公费来中国留学。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在济南山东大学念了一年的汉语预科,后来去了天津攻读医学本科。毕业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门,但是仍心心念念着中国的山水和人情,一年后,我又重新背起行囊来到了杭州,在浙江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现在,我和我的家人都定居在义乌,从事外贸生意。
我有两个可爱的儿子,他们都出生在中国。一个叫阿德,一个叫迪亚。别人看到他们都会觉得不像两兄弟,一个黑头发,一个黄头发,两个人个性也不一样,一个安静,一个调皮。他们都很喜欢看中国的动画片,可以从动画片中学到一些简单的汉语词汇。我希望他们长大后能跟他们爸爸一样,喜欢汉语,融入到中国这个大家庭里。
我的一些中国朋友们经常会开玩笑地和我说,这个老外怎么怎么样,这个老外做了什么什么。我就会反驳他们,你才是老外,你跟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东西南北分得比你还清楚,我吃的东西比你还地道,我对这个城市理解和关心比你还多,你才是老外。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我根本没把自己当成老外。
我与汉语缘
我觉得汉语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既让我着迷,又常常让我迷惑。我已深深爱上这门语言,但又怕得不到她的爱。所以当我来到中国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
记得我刚到济南的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说,而身边一些日本、韩国的留学生都会流利地交流了,我感觉到压力很大。声调是汉语学习中最大的绊脚石,我当时就想,要把声调学好,就必须得鹦鹉学舌。
于是,我到哪里都会模仿周围人说话,因此也时常碰到一些尴尬的场面。比如,前面有两口子或者一对情侣在吵架,在说一些不好听或者不高兴的话题,当时我还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就大声重复。他们就会转头朝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觉得当时尴尬极了。
从那个阶段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在和汉语“谈恋爱”。一回到宿舍,就打开电视机,一边翻词典,一边学习,一边也在享受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过了半年,我就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当时老师都为我骄傲,因为我拿到了其他外国人两年都拿不到的成绩。后来我觉得自己的汉语已经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去应聘一些翻译的工作,我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遇到所有中国朋友都会畅所欲言,和外国朋友出去,他们都会让我当翻译。
我与相声缘
要说起我跟相声的故事,就要说到我以前在天津读书的时候,因为天津人嘴皮子很好,天津又是曲艺之乡,每个周末我都会到天津的各个茶馆,花个十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票去听相声。天津让我接触相声的机会很多,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在天津尝试去学习相声。
到了杭州以后,有一个杭州的朋友邀请我去听相声,我当时很惊讶,杭州怎么会有相声呢?他说有,你跟我去就行了。当时我很激动,到了戏院,看到这些说相声的朋友还是来自外地的。表演完了,我就走到后台,问能不能跟他们交朋友,能不能跟他们学说相声。他们说,好啊,你过来吧。
到了2012年,我有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相声的机会。我记得当时很激动,又很紧张,包袱怎么抖,台词怎么把握火候,节奏感如何掌握好,这些都很关键。还好现场比较给力,反响很热烈。
当时演完以后,我的老师叶明珠对我评价很高,让我有了成就感,我就想,我也可以说相声啊!后来就经常去找他们,看看有没有新的段子,有没有适合我们外国人的段子。
我与义乌缘
我是2013年来到的义乌,记得在参加汉语桥比赛的时候,评委老师问过我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中国字是什么?我当时就说是“水”。因为我的生活里面经常跟水有缘,无论是天津的海河,还是杭州的西湖,或是义乌的乌江。
我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来义乌,这里有五湖四海的朋友,有全世界各地的美食。义乌给我的感觉既是小家碧玉,又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它虽然面积不是非常大,但是拥有许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他们让这个城市更加丰富多彩、五颜六色,我觉得这里就是我想要待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
家是home ,房子是house 。家就是让你觉得很稳定,让你觉得有归属感,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想到要回到这个地方,这才是家。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和你出生在哪个地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你最后喜欢待在哪里,哪里才是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