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贡品今何在 义乌枣农要给南枣“立传”(0/0)

5秒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再看一次回到高清图集

  中国义乌网3月24日讯(记者 毛旭倩)陈思进、陈金荣,两位义乌市后宅街道全备村村民,一个要为义乌蜜枣立传,一个将祖传的蜜枣加工手艺视作瑰宝。而在义乌,像他们一样致力于义乌南枣工艺与文化传承、发展的人还有很多。

  义乌南枣从古至今闻名中外

  义乌南枣,有一个别名“京果”,相传清朝乾隆时期,各地均选美食入京。义乌南枣有幸被选送入京。乾隆尝罢南枣,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又品了一枚。随后,大为赞赏,并亲赐义乌南枣为贡品,要求年年进送。

  六月六,枣尝生熟;七月半,枣当顿,糖梗二节半;八月中秋,枣下苏州,义乌谚语里还有这样一段描述,作为“义乌三宝”之一的南蜜枣,成熟的工艺、优良的原料让它由古至今、中外闻名,个大匀称,花纹细密,肉质肥厚金黄,味道甘美,既是滋补珍品,又是处方佳药。

  据了解,1988年整个义乌的枣林达12658亩,全市44个乡(镇)中有42个乡(镇)产枣,为历史上面积最多和分布最广的一年;而从2000年以来,原杨村、大塘、江湾、后宅、柳青、前洪、平畴、官塘、上溪、东河、夏演、下骆宅、尚经等重点产枣区已基本消失;2002年只剩5010亩;至2003年,除赤岸镇湾塘村、苏溪镇青春村和青枣种植大户所经营的枣园外,其他枣园已日趋衰败消失;2004年面积已不到1000亩,可加工南枣的义乌大枣很少。

  如今,南枣这个流传千年之久,在朝堂之上、民间爆红的义乌特产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传承南枣文化村民要给南枣立传

  为了向枣农传授理论知识,加强枣农间的交流,提升行业水平,今明两天,义乌市科学与技术协会开展义乌市枣类培训活动,为枣农量身定制了理论、实践课程。今天上午,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程诗明博士、义乌南蜜枣非遗传承人骆红卫等专家开设讲座,为枣农提供理论知识。明日,将由义乌华秀枣类研究所负责人楼秀球坐阵开展实战演练课程,对枣树修剪整枝、施肥、温控、新品种培育等进行现场参观、指导及相互探讨。

  50余名义乌枣农参加了培训,这其中,来自后宅全备村的陈思进、陈金荣听得格外认真,向专家请教各种问题。职高文化程度的陈思进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筹划一本关于义乌南枣的著作,现在正在收集资料阶段。这本书将涉及义乌南枣的历史、制作工艺、理论知识以及当前的市场前景、产品开发等方面,将是义乌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与南枣相关的著作。“南枣包含着几代义乌人的乡土情节”,从家谱、宗谱里看到有关南枣的记载,让陈思进倍感荣耀:南枣的大规模流通可以追溯到清朝,义乌南枣从浦阳江码头出发,经过严州,经运河运到苏州等地。

  陈金荣与陈思进一样,祖上几代制枣,从小在这种枣文化中浸染成长,对义乌南枣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身体里有这种基因,去传承、发展义乌南枣。不同的是,陈金荣还从事着老祖宗的行当——制作南蜜枣,每年光做蜜枣用的白糖就要用掉9-10吨,说起这个由来已久高标准、高要求的技艺,这位50岁农民有一股自豪之感。近年来,随着红糖等义乌特产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和陈金荣一样的枣农、南枣、南蜜枣加工者们以及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探索,为义乌南枣开拓市场、扩大影响力。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N发布时间: 2016-03-24 18:19:15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毛旭倩 |编辑: 朱宇婷
在线投稿投稿方式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