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7年>市场发展篇 正文

义乌:一个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样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007年7月17日早晨,义乌,这座浙中的城市又开始了一天的热闹。30年前,在这片浙中的山区,当时的义乌人无论是谁都不会想义乌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部崭新的商业文明史正在这里展开。

  而这一切离不开个体工商户,这个义乌市场的主体,也离不开对市场主体进行培育和扶持的义乌工商局。截止2007年6月底,义乌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了97511户,已成为浙江个体工商户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一份对义乌市场的工商户调查中,87%的工商户认为,目前义乌在商业文明建设方面最成功的一点是政府部门在维护商业秩序方面的作用。

  朱存生,义乌市青云服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企业现在年产值已经达到了几千万元,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也只是挑着货郎担四处奔波的义乌鸡毛换糖大军的一分子。

  “每次趁着生产队不忙的时候,拿着工商局发的《临时许可证》,出去十天半月,能赚到一两百块钱,要知道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块钱。”朱存生回忆说,当时义乌工商局可是顶着极大的风险为他们发放这份《临时许可证》的。

  当这些四处鸡毛换糖的义乌人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时,义乌工商局又审时度势地为他们创造条件,还发出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一号)通告》,并在1982年发放了第一本个体工商户执照。义乌工商局副局长龚淑娟告诉记者,当时义乌工商局还采取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等五项政策,积极培育这些市场主体。

  就是这样的举措,催生了义乌的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在一定意义上也促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呱呱落地。

  90年代初,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义乌工商局又因势利导,出台政策,举起了“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大旗,引导商业资本转向工业制造领域。义乌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胡江民告诉导报记者,那时义乌的许多个体工商户已经通过小商品城的经商完成了初步的积累,甚至有的已经办起了自己的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引商转工”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就在1994年,在“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指导下,龚辉潮,又一位从鸡毛换糖到个体工商户的义乌人,也开出了自己的拉链厂。“我是和义乌的市场一起长大的,但我们的长大都离不开工商局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一步步走来都有他们在身边。”现如今,他的义乌市顺辉拉链织造有限公司,一年的产值达到6000万元。

  义乌工商局这一“贸工联动”推手,使得义乌小商品、大产业的格局日益明显,市场主体也日渐活跃。

  当新世纪的曙光来临时,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长成参天大树。此时,义乌工商局又把维系市场公平的体系,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及提升市场主体素质作为扶持的重点。

  义乌市工商局副局长龚淑娟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义乌工商局连续三年出台助动个体经济发展的《助动二十条》、《六大举措》、《十项举措》等系列政策,尽可能地助推个体经济。同时,充分利用工商的资源,依托个体劳动者协会,不断拓宽个体工商户的视野,提升这些主体的素质,扶持他们不断做强做大。

  据了解,义乌工商局和义乌个体劳动者协会创办了中国小商品城个体工商户培训学校,给市场主体进行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商务英语以及国际贸易等内容的培训。

  “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4期的培训,每期的培训班都有二三千人参加,已经培训了近2.7万名市场主体。”义乌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胡江民自豪地告诉记者。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总结义乌经验时讲到:“义乌经验千万条,培育市场主体第一条。”而义乌,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不断培育着个体工商户这一市场主体,才撰写出了如此精彩的一部商业文明史。

  记者:马克强

  刊于2007年7月20日《浙江市场导报》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