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专题>义乌消防在线>队伍风采 正文

王萃潮:一名永不褪色的老消防员

发布时间: 2019-10-15 09:45:13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王志坚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义乌市佛堂镇田心村参观,培德堂是一定要看看的,因为它是田心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义乌市重点文保单位。

  而说起培德堂,一定绕不开“王萃潮”这个名字。因为悬挂在培德堂中进厅堂上首的“培德堂”大匾额是王萃潮老人保存下来的。这块大匾额是培德堂的“镇宅之宝”,是爱国名臣林则徐亲手书写的一件珍贵文物。

  他用心保护“培德堂”匾额

  “培德堂”匾额长2.8米、宽1.85米,虽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培德堂”三个阳刻镏金大字依然“光彩照人”。匾额上除了这三个苍劲有力、雄浑饱满的大字,还有上下款。上款为“道光乙未岁(1835年)”,下款署“少穆林则徐”,并盖有一枚朱红篆刻方章。

  说起这块大牌匾,拄着拐杖站在牌匾下面的王萃潮老人,心情激动。他说,作为“培德堂”的世孙,他曾在这座古建筑里居住了50多年,日夜守望着“培德堂”匾长大。

  “这块金字牌匾是林则徐亲手书写的,是田心王氏也是义乌人的骄傲,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王萃潮介绍,2017年9月初,林则徐六世嫡孙女、林则徐研究委员会会长林岷教授曾风尘仆仆专程从北京来义乌,瞻仰林则徐题写的“培德堂”匾额,探寻发生在先祖与田心村百姓间的动人故事。“她看到这块牌匾,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我的双手,不住地表达谢意。夸我用聪明与智慧为国家保护了这块珍贵的牌匾。”

  老人说,这块珍贵的牌匾背后,有一个正能量的故事。清道光年间,田心村人王恒魁四兄弟是“慎可火腿行”慎可公的后代,在苏州开设“慎可火腿行”。1835年,苏州城区瘟疫四起,染病者既吐又泄,造成社会恐慌。略懂医术的王恒魁知道火腿猪爪可治腹泻,遂把所有火腿的蹄爪截下,肉煮成汤,骨研成粉,分送给患者服用。结果这招果见奇效,顿使病势大大削减。当时正在苏州担任巡抚的林则徐深为王恒魁济世救民的义举感动,得知王氏兄弟正在老家义乌田心建造新厅,遂欣然提笔,挥毫写下“培德堂”三个大字,并制成金匾,直接送到田心,高悬在新宅大厅的上横头。从此,新厅也叫“培德堂”。消息传开,王恒魁斩去腿爪的火腿一时被抢购一空。同时,田心村的火腿生产也到了兴旺时期。王恒魁“慎可火腿行”不顾个人得失,截下火腿爪,救民于水火的济世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他是义乌自愿捐献遗体登记“第一人”

  90岁高龄的王萃潮老人,虽然腿脚已不太方便,但回忆往事思维依然非常清晰。他告诉记者,他是义乌市第一个自愿捐献遗体登记的农民。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死了,为何不能做最后一件好事呢?我没有什么崇高境界,不图名,不贪利,死后能有点用场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老人说,早在1997年9月13日,他就立下了遗嘱:我虽一生劳累,但身体康健,无任何特殊疾病,为了下一代的健康长寿和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我死后,自愿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院或卫生院校,作医学上的解剖,医学研究之用。

  老人称,他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由来已久。婚后,妻子一直未怀孕,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千方百计寻医问药,最终未有结果,成为一生的心结。最难以忘怀的是1980年,妻子肚子鼓胀,腿脚浮肿,医生误诊为脉冠炎,并开出了到杭州截肢的通知书。在痛不欲生之时,妇产科一个医生,通过B超检查,确诊为肿瘤所致,当即进行手术,取出了5个鹅蛋般大的肿瘤,整整一大盆的毒液,医生告诉他妻子无法生育,缘由在此,王萃潮听后感慨万千,医疗科技的落后,差点剥夺了妻子的生命,可悲可叹。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活人做试验,不如死人做试验”的念头。

  1995年,王萃潮从报刊上看到当时尸源较紧张,医科学生解剖课程非常需要尸源。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手术,报刊向社会发出了“为医学捐献遗体”的呼唤。“当时我就暗暗进行了打探,许多人都嘲笑我,说他‘神经病’,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1997年,当他得知邓小平同志在遗嘱中要求捐献角膜,又要求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后从报纸上看到南京还成立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群众团体”、武汉市建议出台器官捐献法等报道,他当即拿着遗嘱赶到金华卫校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对方答复条件暂不成熟,他随即又写信给金华日报社请求帮忙,但也无法落实归属部门。此后,他就十分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1999年,王萃潮在杭州一家报纸上看到可以办理捐献遗体的报道后,第二天就急匆匆赶赴杭州,到报社咨询后,开始寻找浙江医科大学。由于当时浙医大合并为浙大,他奔波一天,走遍了整条延安路,也未找到浙医大。为节省开支,他只得当晚就赶回家中。

  “第二次去还是无功而返,第三次经过预约,我终于见到了浙江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的任国良和高斐老师,当时他俩看到身体硬朗的我,觉得难以置信。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何要捐献遗体?”王萃潮幽默地说,“等我一边输血,一边输液,一边输氧,躺在病床上不能动,话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能来办理此事了,自己的心愿也就实现不了。”

  两位老师为老人的精神所感动,深深鞠了一躬。当王萃潮小心翼翼地接过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带回家时,兴奋得几天几夜没睡好。2000年1月1日,登记表上慎重的签上了家人的意见,1月4日,经过乡镇公证后寄到了相关部门备案,王萃潮的心这才渐渐平静下来。此后,王萃潮还当起自愿捐献遗体的义务宣传员,为有办理遗体捐献意愿的人提供咨询和帮助。

  他是一名永不褪色的老消防员

  据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萃潮就加入了佛堂消防队,成了一名义务消防员。“每次火灾警报拉响,他总能以最快速度赶到消防队。在救火现场,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王萃潮回忆,就在他加入消防队不久,一天晚上10点多,义乌赤岸镇塘西村发生火灾,那时塘西村没有电话又未通公路,他们从田心下车抬着灭灭火机,摸黑沿着小路花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塘西。“我们赶到火灾现场时,只见火光冲天,消防队员马上各就各位投入灭火战斗。奇怪的是,机器拉响却抽不上水,一查是水泵出了问题,那时天气还寒冷,我毫不犹豫地跳进水塘,一摸才发觉由于池塘污泥太厚,水泵一进去就陷进了污泥。我急忙用双手抬起水泵,水这才‘哗哗’冲出水枪。那个晚上,我在水里整整泡了三个多小时,直到火扑灭了,才爬上岸。其实当时我的手脚都麻木了,全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老人说,当义务消防员的20多年时间里,他已记不清救过多少次火,遇到过多少次危险。58岁那年,因年龄关系他离开消防队,但又自愿当起一名编外义务消防员。“1995年的一天,佛堂老街失火,拉响火警后,我也是第一个赶到火灾现场。我对佛堂古镇的每条街巷都很熟悉,看到失火地段巷道狭窄,不利于灭火,我就把守住巷口,只许消防灭火人员进出,给灭火人员带来行动方便,争取了灭火时间,使大火很快扑灭。”

  老人说,如今已90岁高龄的他,依然十分关注消防。如果发现哪里有消防隐患,他就会及时敲响警钟。去年下半年,他到朱丹溪陵园观光,走进陵园书画古玩展览馆时发现整个砖木结构的展览馆没有一个灭火器,他马上向展览馆管理员建议,在展览厅内装几个灭火器。当管理员回答缺乏资金时,他就自己掏钱买了两个灭火器,第二天专程送给了朱丹溪陵园。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