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文化特派员正以“种”文化、育文化、送文化的方式,为义乌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与创新者。他们扎根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品牌策划、资源传承、阵地管理、文艺传播等多方面工作,助力乡村精神共富。中国义乌网开设《特派员之约》栏目,关注这些文化使者在义乌的实践与探索,记录他们的故事,展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一起见证文化的力量如何在义乌生根发芽。
中国义乌网6月6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6月5日晚,义乌市稠江街道教育服务中心内声悠扬,婺韵曲江乐队正排练婺剧曲牌《女工二簧》。江湾村民王建军在排练室也吹起了笛声,一年前,这位零基础的村民还小心地问派驻江湾村的文化特派员赖马杰:“我这样的‘朽木头’,也能吹出花吗?”
如今,何建军所在的“婺韵曲江”文艺团已有130余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80多岁,年纪最小的还没上小学,绝大多数成员都跟他一样是从零起步。改变始于2024年6月。当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二级演奏员赖马杰带着乐器走进江湾村时,他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点燃这片文化星火的“点灯人”。
一把竹笛叩开村民心门
“锣鼓蒙尘,戏台寂寥”,赖马杰作为金华市首批文化特派员进驻江湾村时,在江湾文化礼堂看到,虽然古色古香的礼堂基础条件不错,但不少展示的乐器却没有村民会演奏。村民王建军回忆:“赖老师对着大家问‘想学吗?’我四五十岁的人直摆手‘零基础可怎么学啊!’”
“牙齿掉光也能学!”面对村民们的犹豫,他开设笛子、二胡、打击乐等免费课程。每周的培训课,从最初几个人到挤满村民,再到如今吸引义乌各地,乃至东阳等跨区域学员参加。王建军与许多跟他一样的“乐器小白”们都成了学习骨干,每次上课都会早早来到。大家也从吹不出音,渐渐能够独自演奏多首曲目。“学习有乐趣,还有收获,还让我们有了新的文艺技能。”王建军说,一同学习的村民中年纪最大的都80多岁了。年纪最大的一个江湾村的大爷80多岁了。“这个其实对我而言的话也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当他们吹响第一首曲子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赖马杰说。
自学了两年笛子,市民何建成是从城西街道特地赶来向赖马杰学习的。“此前都是自己在家跟着视频学,视频里永远学不会‘颤音’。”赖马杰捏住他的手指压在笛孔:“指尖要活,像蜻蜓点水!”何建成说,看视频学习跟现场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对乐感、手感上,经过专业指导,自己的吹奏技巧有了明显提高。当天,他还带着东阳的朋友一起来学习。
手机里4000公里的备忘录
翻开赖马杰的手机备忘录,密集记录着文化服务轨迹:“2024年9月2日,上午9点江湾文化礼堂召开村民座谈会,十点半联系婺韵曲江工作推进事宜,下午两点参加文化特派员工作会议。”“2024年11月23日,江湾文化礼堂组织《婺韵曲江》戏迷演唱会,晚上组织参加龙回文化礼堂惠民演出。”“2025年3月31日,下午龙回小学带领学生排练乐器,晚上江湾文化礼堂组织婺剧曲目排练。”……派驻以来,赖马杰已组织了12场文化惠民公益演出。以前村民见面问“吃了吗”,后来大家见面互问“练到哪段了”。
除了在江湾村开展文化服务,赖马杰还对接了杨村小学、龙回实验小学、杭州育才小学等三所学校作为婺剧文化传承基地,为学生们普及婺剧文化知识,把婺剧形体、身段、唱腔、和竹笛、琵琶、二胡、打击乐等带入课堂。龙回小学竹笛乐团的合奏《打虎上山》经过排练和指导取得了义乌市第22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一等奖、金华市校园文化艺术节一等奖的佳绩。
虽然家住金华金东区,但是赖马杰平均每周至少一次的进村服务从不间断。“基本上每来回一趟在路上需要一个半小时,路程七八十公里吧。”从2024年6月至今,60多次文化服务,12个月车轮碾过4000多公里,相当于从杭州到新疆。赖马杰以一位“送文化”的文化特派员身份,联动起了一支“种文化”的助力团,组建了一支“爱文化”的群众文艺团,形成了“育文化”的乡村精神共富良好氛围。
大咖进村的“秘密武器”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赖马杰的文化特派员工作得到了所在单位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作为演出团队的骨干成员,其实赖马杰自己本职工作就很忙碌,剧场演出、下乡演出、外出巡演等几乎每天都有。为了更好地保障文化特派员工作顺利开展,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为赖马杰调整了演出安排,给予了更多前往义乌开展文化服务的时间。
国家一级演奏员姜泉清突然现身江湾村。“赖马杰给我发村民练习的视频,错音听得我揪心!”姜老师笑着模仿村民拉二胡的僵硬姿势,现在他们已能流畅演奏多支婺剧曲目。赖马杰联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资源为乡村文艺赋能。除了姜泉清,他邀请了婺剧艺术家朱云香、周跃英等名家参与,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也给予大力支持。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赖马杰在江湾文化礼堂组织了一场的婺剧演唱会。村民们轮番登台演唱、演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专家们现场点评、指导、教学,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参与和高度肯定。
“我们现在还与金华市文联党组成员、金华驻陶界岭文化特派员居晓兵等一起,围绕义乌‘六义’元素,共同创作婺剧歌曲。”赖马杰说,预计不久后就会与大家见面。
随着江湾村的拆迁,如今,赖马杰把文化服务的场地调整到了稠江教育服务中心,这边有不同的功能教室、排练厅,设施设备也更齐全,对大家开展活动更加便利了。看着现场热烈的排练场景,赖马杰说,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以来,很明显地感受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更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小朋友喜爱婺剧,喜爱传统乐器。
晚上9点半,赖马杰的汽车再次驶上返金公路。他摇下车窗,晚风中似乎还送来断断续续的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