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牵手走过半个世纪 一对金婚夫妻的“幸福经”

发布时间: 2015-07-10 10:52:48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应悦

杨炳金、陈香兰夫妇。

平日里,老两口喜欢一起起抖空竹。杨炳金曾获得过首届民民间体育空竹技艺展示会金奖。

这对热心夫妻受到了社会肯定,获得了了众多荣誉。

  中国义乌网7月10日讯(义乌商报记者应悦文/摄)什么是爱?一餐一饭,一个拥抱,一次牵手,就这样走过50年。

  这对金婚老夫妻,相 知相守半个世纪,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夫妻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的含义,赢得了儿女子孙的尊重,获得了街坊邻里的好评。他们就是义乌锦都社区居民杨炳金、陈香兰夫妇,社区里有名的幸福家庭。

  家庭“和”“孝”字当先 以“和”为本

  杨炳金今年69岁,老伴陈香兰今年70岁。1964年,经人介绍,两人喜结连理。

  杨炳金是北苑街道杨街村人,早些年全家一直安住于此。直到上世纪70年代,因为家中有海外关系,一家人被迫迁到后宅西关田村。

  “当时生活还蛮苦的,我父母七八十岁年纪都大了,四个孩子都还小,一家8口人,全靠我和老婆两个劳动力,生活条件可想而知。”杨炳金看着陈香兰说,“那时候老伴最辛苦,白 天和我一起在生产队干活,一个女人干的工分比男的还高,晚上回来还要做手工补贴家用,经常做到凌晨两三点。”

  “呵呵,现在回想起来也还好,当时日子是苦了点,但是公婆都对我很好,儿子女儿也很懂事,家里的事情帮我们分担了不少,一家人和和睦睦相处得很融洽。”陈香兰边说边笑,在她眼中,当年的苦辣酸甜,现在回味起来,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尽管当时生活艰苦,可夫妻俩宁可自己缺衣少食,也不肯怠慢老人和孩子,特别是对老人,非常孝敬。在他们看来,身教重于言传,在儿女们的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最重要。“我那时觉得,眼前的公婆就是若干年后的我们自己。”陈香兰对公婆照顾有加,老人平时的生活起居都是她一手服侍,忙前忙后,毫无怨言。在她的细心照料下,两位老人都活到了88岁的高龄。婆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流下热泪,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杨炳金的大哥旅居海外,家中留下大嫂和年幼的儿女。在大嫂病重期间,也是陈香兰陪伴左右负责照料。“大家能成为一家人很不容易,那 是几辈子修得的缘分。”陈香兰说,一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应该互谅互让多包容,这 样才能和和睦睦。

  正如陈香兰所说,夫妻二人孝顺老人、敬重长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这些品质,儿女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润物细无声,这颗良善的种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埋在了孩子们心里。

  努力“爱”家庭 小爱成就社会大爱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杨炳金和陈香兰开始下海做起了小生意,家里也渐渐富裕起来。如今,四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子孙满堂,生活都很美满。

  “现在年纪大了,生意都交给儿子打理,家里也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就想着要把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快乐。”退休后的杨炳金和陈香兰一点儿都没闲着,甚至比以前更忙了。参加社区老年协会的活动、吹拉弹唱、编舞排舞、学魔术、排练小品、抖空竹、下乡演出、出门旅游……这些活动项目,都已经成为夫妻俩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2008年至2010年间,夫 妻俩共参加公益演出上百场,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在村里时,杨炳金还自己出资赞助老年协会一万多元,组织成立了村腰鼓队,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其中,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村里有老人生活拮据,夫妻俩也会积极帮助他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夫妻俩带头捐款。

  “宁可自己平时少吃点、少花点,也要尽自己一份力量,帮 助有困难的群众渡过难关。”杨炳金说,“做这些事我们不图名利,只为了让大家相信世界还是美好的,是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正是有了这份充满正能量的热心,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杨炳金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市“十佳志愿者”。陈香兰更是被小区居民称为“开心果”,上哪儿她都能带去欢声笑语。

  晚年“福”相互携手白头到老

  说话间,杨炳金搬出十几本影集,都是他与老伴到各处演出和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这是我们一起参加全市健身操比赛的照片,这是我们参加社区联欢晚会的照片……”杨炳金说,跟老伴一起表演节目是一件特别浪漫的事。

  牵手走过了半个世纪,杨 炳金夫妇坦言,这么多年同甘共苦,早已让彼此懂得理解和包容。“两人相处免不了有摩擦,但是大家都是为这个家好。”陈香兰说,哪家过日子没有磕磕碰碰拌嘴的时候,关键就在于,有问题要多包容不记仇,遇事多谅解好商量,这才是婚姻长久、幸福的秘诀。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