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韩国馆选购商品。
中国义乌网7月13日讯(义乌商报 记者 王婷 实习生 毛冰清)66岁的陈学金身份很特殊,祖籍是山东烟台,在韩国出生长大。
他是最早一批来义乌“吃螃蟹”的“韩国华侨”,扎根义乌20年,如今又成为义乌进口贸易市场拓展的“先行者”。用陈学金的话来说,义乌想通过进口贸易来寻求转型,他们这批老一代的创业者也需要跟着“升级”突破,而这必将又是一场“硬仗”。
踏上义乌“热土”再也不走了
上世纪90年代,正是我国经济不断崛起的时候,一大批海外人士回国掘金。已是不惑之年的陈学金也赶上了这股掘金浪潮,和韩国朋友合股在威海开了一家饰品厂,兼做领带生意。
1995年,第一届义博会敲响了招商的“锣鼓”。正在广州参加广交会的陈学金和朋友一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义乌参展。“那时义博会是在老篁园市场的通道里举行,有348个展位,不到200家企业参加。展位只有1.5个平方米,总的档次上看,义博会更像是一个农村的交流会。”陈学金说,虽说地方小,但来逛的人不少。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看到了各种各样且物美价廉的饰品和领带。
“这大概就是义乌的魅力之处,它能够把全国各地的产品集中起来。如果我要采购一批货,再也不用去一家家的工厂找,直接来这就行了。”陈学金说,参加义博会,让他们知道了义乌,也让他们扎根在了义乌。
1997年,陈学金来到义乌投资兴业,不仅把饰品厂搬到了义乌,还开了家外贸公司。“那一年,一大批和我一样的贸易商也来到义乌,成了第一批来义乌掘金的商人。”陈学金说,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海外客人被带到义乌,义乌的饰品、玩具、领带等行业也开始声名远播。
之后十年,陈学金的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年利润最多时有几千万元。
发挥自身优势 掘金韩国市场
2007年以后,随着市场贸易的转型,陈学金的外贸生意有所滑坡。电子商务的冲击,再加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传统的贸易交易方式开始衰退。
陈学金开始意识到这点,决心转型。2010年,义乌副食品市场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中心对外开业,在这里,全国各地的名特优新农副产品都可以进行展示销售。这种新型的市场经营交易形态,以展代销、产品准入高门槛等独特的模式,成了陈学金的转型突破口。
“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在韩国长大,了解韩国民俗,有着不错的韩国人脉资源,在这里办一个韩国馆?”一不做二不休,2011年,陈学金的韩国馆正式开馆。
从饰品行业跨界到食品行业,对陈学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刚开始,陈学金一股脑地在韩国进了好多韩国产品,可是很多都没卖掉。后来,陈学金寻找原因,发现原来食品也有地域差异。“就像臭豆腐,中国人很多都喜欢,但是外国人就接受不了。”陈学金说,光调整适合中国口味的韩国食品,他就花了三年的“学费”。
2013年下半年,陈学金的韩国馆终于开始转亏为盈,每年都有6到10个盈利点。而得益于义乌发达的物流,馆内的食品在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之外,还能辐射到江苏、福建、安徽等浙江附近省市,迅速成长为行业模范。
耳顺之年仍保持创业热情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进口贸易,降低贸易顺差,进口贸易市场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对陈学金来说,他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20年的外贸交易经历,使他结识了众多国外贸易商和生产商,熟悉他们的贸易规则,理解他们的贸易和思维方式。
“今年以来,我已经受邀参加了多次义乌进口贸易会议。国家如此提倡,义乌政府又大力扶持,这无疑对我们开展进口贸易是非常利好的。”对陈学金而言,有经验,有资源,有政策,必将要成为义乌进口贸易市场拓展的“先行者”。而陈学金也非常愿意去尝试这件事,并努力把它做好。“相信这会让我迎来事业的‘又一春’。”虽已耳顺之年,陈学金却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依然保持着创业的热情,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