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燕展示自己的粗陶梅瓶作品。
陈如燕的作品。
中国义乌网7月1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电影《人鬼情未了》里,两双满是泥浆的手在旋转的陶泥间翻转,逐渐塑造出一个陶瓶的雏形……这段场景是影片中的经典片段。原来玩泥巴也可以如此诗情画意!许多人正是因为这些镜头,记住了这部电影,也记住了手工陶艺。
对陶艺的最初印象,义乌女孩陈如燕也大致如此。很难想象,这个曾经酷爱室外运动的“女汉子”,心里却有个柔软的梦,如今因为陶艺,陈如燕感性的一面得以展现。
在陈如燕看来,陶艺可以修身养性,让她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而且接触越多,越让她对这种指尖上的“舞蹈”着迷。
初次结缘于“陶都”
“世界上只有一把壶,她的名字叫宜兴”。陈如燕就是在这个素有“陶的古都”之美誉的江南湖滨小城宜兴,第一次接触到了陶艺。
2013年,陈如燕到宜兴游玩。因为之前喜爱瓷器,朋友特地带她去当了一天的陶艺学徒,了解瓷器是如何做成的。“教我的老师是当地有名的陶艺大师赵俊平,他现场教授我们怎么捏紫砂,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陈如燕说,当她触碰到紫砂的那种柔软,她就知道自己会爱上它。
“我以前就喜欢用橡皮泥捏各种造型,还喜欢雕刻。本以为捏陶泥不难,但实际上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陈如燕说,她一开始本想挑战瓷碗,结果发现真要把陶泥捏圆滑,绝对是个功夫活。“在那里的学徒,有些仅仅学习一道敲的工序,就花了一年时间。”
那一次,陈如燕在陶艺大师的指导下,做了三件作品:公道杯、茶荷和盖置。“虽然难看了点,但也是花了我一天时间做成的。”陈如燕说,最重要的是,老师说她有天赋,让她很是得意。或许是陶艺大师的鼓励,让陈如燕对陶艺制作始终念念不忘。回到义乌,她便开始四处学习,感受陶泥的柔软以及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
不拘泥于传统更爱DIY
在尝试多次后,陈如燕觉得,虽然陶艺制作程序繁琐,但过程让人迷恋。“陶土有着很自然的亲和力,能够净化人的身心。当你看到如此美妙的东西,心灵就会沉静,也会很愉悦。”陈如燕说,“制作陶艺讲究心手合一,当泥土随着手的舞动逐渐成型,你能体会到心灵与艺术的完美释放。在制作过程中,当我们融入感情,去反复实践,就能领悟到黏土在拉坯轮上发生的丰富变化,以及心灵上的触动,感悟到大自然赋予一切事物的美好。”
相比于做一些中规中矩的杯子、盘子,陈如燕更爱率性而为。“去年,我到景德镇学习时,看到了很多不同造型的瓷器,有小人、动物等等。平时大多数人对陶艺的印象就是‘高大上’、艺术品,但这次去学习,我第一次发现它也有灵动可爱的一面。”陈如燕说,她那种与生俱来的不拘性格,使得她捏制的陶艺作品也风格各异,既没有太多抽象的设计,也没有一般的故作姿态,富有亲和力,如一些可爱的小公仔、小动物等。
如果说雕土做坯是一项感性的活动,那么,给陶坯上彩、上釉则是把陈如燕的DIY精神尽数体现。陈如燕说,就算是初涉陶艺的“菜鸟”,也不必全部按照模板循规蹈矩地做,完全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比如蓝色的海洋画出粉红色的波澜,将向日葵画成后现代的钢架模样。“从成品来看,越是离奇、越是混搭的图案,实际的装饰效果越好。”陈如燕说。
陶艺是情感的表达
很多人之所以喜爱陶艺,是因为其文化内涵值得称道:世界陶艺的鼻祖正是中国人。带着对老祖宗的崇敬制作陶艺,有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愫。“虽然我也自豪于老祖宗的精湛手艺,但我觉得制作的不必是价值千金的官窑,也不必是工艺精湛的青花瓷,我们自己动手做的外表粗糙的普通瓷器,质朴之中也能见真性情。如果是与家人同时制作,或是与情侣‘分享’,若干年世事变迁之后,看到这些作品,依然能感到被爱的温暖。”陈如燕说。
在陈如燕的感染下,她的丈夫也爱上了陶艺。如今,陶艺已经成为陈如燕与丈夫维系感情的纽带,“他总是时不时地做些可爱的小玩意,给我带来小惊喜。也许,这就是陶艺的魅力所在吧。”说这话时,陈如燕脸上满是幸福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