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19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7月29日清晨,义乌市稠江街道一名产后6个月的25岁妈妈薛女士刚喂完奶,突发全身抽搐、呼吸心跳停止。
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调度员一边下发救护指令,一边通过电话实时指导家属开展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团队极速响应救治下,用时10分钟成功实施心肺脑复苏,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经医院ICU、心内科、神经内科多学科联合救治,严重低钾血症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薛女士于第二天成功苏醒。
在出院的前几天,薛女士及其家属给医院院前急救医生、急诊科、心内科送去了锦旗。“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我都不敢想象我和六个月大的孩子怎么办。”薛女士的丈夫握着医生们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7月27日晚,饭桌间欢声笑语未散,52岁的李先生突然脸色一沉,紧紧捂住胸口倒在饭桌上。 20时49分,义乌市急救中心接到120呼救电话。1分钟内,120调度指令下达,义乌復元医院主治医师黄继旺、护师石俊伟、驾驶员王进明组成的院前急救团队立即响应出车。
4分30秒后,鸣笛的救护车疾驰到达现场。急救人员进行现场快速判断处置后,迅速将李先生抬上车,心电监护设备即刻连接。车轮疾驰中,起初嘴里反复喃喃的李先生双眼骤然紧闭,监护仪上原本规律跳跃的生命曲线瞬间拉直。
“室颤!快!”训练有素的院前急救团队马上启动应急程序。持续、有力的胸外按压立即开始,护士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急救药物准备就绪。“第一次除颤,准备!离床!”医生紧握除颤手柄并随之通电,李先生的身体猛烈一震。“继续按压!准备二次除颤!”更强的电流再次冲击。终于,生命体征的直线重新跳跃起来,微弱的呼吸起伏也重新出现。
救护车呼啸冲入医院急诊,院内抢救无缝衔接。经过一段时间的救治后,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李先生于日前成功出院。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整个急救过程的成败,而且直接关系着伤病员病情的预后,是急危重症患者能否获救并减少并发症的基本保证。
心脏骤停,是院前急救常见且最凶险的疾患。在心脏骤停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迅速、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可以为受救者提供更大的生存机会。
今年1-7月,义乌实施心脏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2例,复苏成功病例数与瑞安并列全省县市第1,成功实施院前脑复苏6例,居全省县市第2。今年前7个月,义乌院前心肺复苏、脑复苏成功数均超过去年全年总数。8月份,义乌又成功实施院前心肺复苏5例、脑复苏3例。
院前急救是急重症救治的重要环节,在家属亲友及事发现场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将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记者从义乌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以往拨打120后,市民只能焦急等待,不知道救护车到了哪里,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义乌市急救中心实行“呼叫即施救”在线指导服务,推出“实时查看救护车定位”和“视频急救指导”两项创新功能,帮助病人在危急时刻获得更快速、更精准的急救服务。
在义乌拨打120,急救中心派车后,报警人的手机会收到一条包含链接的短信,点击链接即可实时查看患者位置、报警人位置、救护车位置和行驶路线。短信链接里还包含了心肺复苏操作和AED使用的教学视频,可供市民参考。
在救护车到达前,如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120调度员会再次通过短信发送一条视频指导链接。点击链接后会自动跳转到小程序,调度员可以通过视频查看患者情况,提供心肺复苏等专业的急救操作指导,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急救医生、患者周边的急救志愿者也会加入视频指导中来。特别提醒的是,视频指导不会影响救护车出车速度,两者是同步进行的。
“近几年,义乌市也在推进完善公共场所AED配置。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安装748台AED(不含个人、企业自装),达到每十万人45台的配置要求。市民只需通过微信搜索‘AED设备导航’小程序,就能快速定位附近的AED,为紧急救援争取宝贵时间。”义乌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当意外来临时,能够勇敢伸出援手,汇聚更多力量守护生命。
【急救小贴士】
1.拨打120时保持冷静,清晰说明地址、患者情况和联系方式,听从调度员指挥。
2.确保手机有足够电量,保持通讯畅通。
3.派人去路口、标志性建筑前引导救护车到现场。
4.提前清理急救通道,移除障碍物。
5.准备好医保卡、病历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