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守望义乌 正文

义观察丨“世界超市”的新磁场:义乌如何引得“全球英才”纷至沓来?

发布时间: 2025-10-10 14:55:23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10月10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在义乌,世界不是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街头巷尾,不同肤色的面孔、此起彼伏的语言,共同交织成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了2024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成果。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地位列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前五。除超大、特大城市外,今年国外人才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了全国大中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下、50万以上)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义乌与海口、珠海、常州、无锡、烟台等同列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前十。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义乌拥有了超越一众城市的“含金量”和“含外量” ,成为全球客商和人才近悦远来、安居乐业的创业热土?

  看数据:“国际乌”的人气究竟有多旺?

  衡量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数据是最直观的语言。近年来,义乌的外籍人才“成绩单”可谓亮眼,一串串攀升的数字,勾勒出一个人才加速汇聚的“强磁场”。

  人才认定规模化,“洋面孔”变“自己人”。义乌早已不把外商仅仅看作“过客”。来自义乌市科技局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3716名在义乌的外籍人员获得义乌市人才认定,正式成为城市发展蓝图中的“合伙人”。其中,包括37名A类外国高端人才和3679名B类外国专业人才。这种大规模、成体系地将外籍商贸人士纳入官方人才序列的举措,在全国县级市中独树一帜,传递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尊重与认可。

  工作许可数量激增,高端人才纷至沓来。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最终体现在他们是否愿意“用脚投票”,选择在这里长期工作和生活。义乌在全国首创外籍商贸人才认定标准,发布《义乌市外国投资人来华工作便利化试点实施细则》: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且在义乌正常经营公司的外籍人员,只要生意做得好,就有机会评上人才。今年上半年,义乌持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员已超8600人,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持证人数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今年4月,义乌发放全国首批外籍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先试先行探索商贸领域外籍人才专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工作许可衔接机制。

  常住与往来客商如云,“世界超市”活力不减。2024年,义乌全年入境外商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56.9万人次,同比增长55%。日均在义乌的外商已超2.8万人,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为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全球订单与商业智慧。

  这些鲜活的数据背后,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强劲支撑。就在2个多月前的7月31日,巴基斯坦外商阿里卡姆兰成功申领了义乌市阿瓦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营业执照,这是义乌第10000户外资经营主体营业执照。义乌成为全国首个外资经营主体破万的县级市。外籍人才的汇聚与产业的繁荣,形成了“环境吸引人-人才带产业-产业促升级”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义乌这艘“世界级商船”行稳致远。

  拆解法:“国际乌”引力究竟从何而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际乌”的引力也非一日之功。它源于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理念,以及一种“四海一家亲”的包容胸怀。

  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往往偏重学历、职称、履历等“硬指标”。但义乌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座商贸城市而言,能带动出口、创造就业、贡献税收的外籍商人,同样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

  为此,义乌在全国首创了外籍商贸人才认定标准,建立起一套“硬实力+软贡献”的双轨评价体系。即使一名外商没有耀眼的学历,但只要其经营的企业年出口额、带动本地就业、纳税额度等达到一定标准,同样可以被评定为人才。这种“英雄不问出处,贡献就是尺度”的做法,精准对接了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让一大批扎根义乌、深耕贸易的“老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如果说创新的制度是“敲门砖”,那么极致的服务就是“连心桥”。义乌深谙此道,致力于构建一个让外籍人才办事、生活与中国公民无差别的全周期服务生态。

  从“一件事”改革入手,一张“聚英卡”,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义卡通”城市生活服务合三为一,实现在义外籍人才工作许可的“一次申请、不见面审批、全流程网办”,以及“吃住行游娱购”在义生活场景消费优惠“全城通享”。据悉,自今年3月份发放“聚英卡”工作以来,截至8月,义乌“聚英卡”发放数量为1325张,发卡量居全省第一。

  吸引人才,离不开文化和情感的相融。义乌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不仅为外籍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努力营造一个让他们感到亲切、被接纳的“家”。

  在义乌,有着多个“含外量”很高的国际社区,社区本地居民与外国友人一起定期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政策宣讲和联谊活动。这里的老外不仅不见外,还有不少能讲一口义乌方言的“洋面孔”。更具开创性的是,义乌鼓励外籍人士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早在2013年,义乌就成立了全国首个外调委,开创“以外调外”调解新模式,15个国家的20名外籍调解员已成功调解纠纷1300多起。在鸡鸣山社区,也活跃着多位外籍“老娘舅”,他们利用语言和文化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今年6月,义乌设置了浙江省首个“国际贸易涉外劳动争议仲裁庭”,7月又聘任了全省首批外籍兼职仲裁员,为当地国际贸易涉外劳动纠纷提供多元化服务。

  这种深度的信任与融合,是任何单纯的物质激励都无法替代的。

  再思考:从“引进来”到“共生长”

  回望义乌的外籍人才拓宽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吸引”到“融合”,再到“共生”的演进轨迹。义乌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已经从单纯的“市场引力”升级为“生态磁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引、留、融、创”全链条体系。

  今天的义乌,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再仅仅是市场的虹吸效应,而是一种基于制度创新、服务优化和文化包容的强大生态系统。这里,外籍人才不再是单纯的贸易主体,而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展望未来,当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义乌的故事还将续写:一个真正开放的城市,必然是一个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都能找到奋斗舞台、实现个人价值、安放温暖乡愁的地方。这不仅是义乌的故事,更是浙江乃至中国在新时代开放叙事中,坚定不移的追求与方向。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