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2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李爽爽)“‘三改一拆’行动后,村里环境变好了,空气清新了,大家生活得特别舒心。”8月27日傍晚,潘村村口,正在散步的78岁老大爷潘顺银笑眯眯地说。
干净整洁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溪水、错落有致的绿化……行走在江东街道潘村,眼前的村庄风貌让人心生美好。但如果时间切换到一年前,“违法建筑多、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这个城郊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因此,潘村也被评上义乌首批“环境卫生最差村”。
昔日的违建“问题村”,如何变成全市控违“示范村”?潘村村两委干部用几个字简单概括:“抓住重点、力争公平、赢得民心,这就是我们村推进拆违的突破口。”
一个关键党员干部:拆违向我看齐
潘村位于黎明湖东岸,靠近环城南路,充足的水源保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家庭小作坊集聚。眼前的利益诱惑造成村里遍地违法搭建,据不完全统计,全村约三分之二的企业都不同程度使用到违法建筑。
违法搭建密密麻麻、村庄环境脏乱差,成了村两委班子多年来的“心病”。“‘三改一拆’行动开展后,我们意识到这次活动是一阵‘春风’,村里的环境只有靠这阵风才能得到彻底改善。”潘村村委主任朱仁建说,当“三改一拆”行动的号角吹响时,绝大多数村民起初并不配合,甚至集体上访,“这么多违法建筑,为什么要先拆我的?”、“家里收入主要靠房租,能不能缓拆?”……
面对艰巨的拆违任务,江东街道成立了攻坚破难领导小组进驻潘村,并第一时间明确了拆违方案:党员干部违建一律先拆!在村里“三改一拆”动员会次日,村党支部书记朱红民就动手拆除了自家违建。几年前,他在自家房屋前面搭建了钢棚用于出租,每年有五六千元收入。随即,村委专职女委员陈苏华也主动拆掉了自家院子里的100多平方米违建。
看到村干部毫无二话带头拆,其他涉及违建的几名党员也积极响应、带头拆违,在村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迅速改变了违法建筑难拆难改的被动局面,成功撬动了全村拆违的“第一块砖”。
两把密钥先难后易+依法拆违
党员干部违建拆完后,又该从谁家拆起?“从最难的入手。”江东街道一改以往拆违方式,采用逆向思维法,制定“先难后易”策略,将桂花山庄、冰糖厂等占用面积较大、地处显眼位置的10户违建户作为切入点,一举拆除违法建筑3000余平方米。
这一下,村民的心彻底被打动了,从抵触变为主动配合,纷纷加入自拆队伍,“三改一拆”工作在潘村得以破冰前行。
为了拆出公平、拆出和谐,此次“三改一拆”行动一开始,街道就确定了的目标———依法拆违,把潘村拆违工作作为依法行政的典型。为了做到“依法”,街道班子成员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拆违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程序进行,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让违建户心服口服。
与此同时,该街道还给每一处违法建筑都建立了“身份证”。这些“身份证”上,不仅标注了拆违项目的户名、违法面积、拆除前的照片等基本“身份信息”,还对违法建筑进行分类整理,什么时候拆、拆多少、重点难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并每天更新拆除后的现场照片。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潘村拆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短短两个月时间,潘村共拆除违法建筑179户,占地面积2.5万余平方米。同时,借助“三改一拆”,潘村环境整治、村庄美化等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全村共清运房前屋后杂物垃圾2800余车,完成绿化5500多平方米,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三改一拆”带来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