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上面写着垃圾处理站,你走过时很难知道这就是垃圾房。
大陈镇郎坞村依山而存,一个世外桃源般幽静的小山村。每到4月,随着万株樱桃树挂果,游客便会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车子能从村口一直排到几里外的邻村。这个小山村的每户村民都会垃圾分类,处理垃圾请阳光帮忙。该村在垃圾减量化方面的这一创新,在8月11日国家卫计委考评人员对大陈镇进行国家卫生镇复评时,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9月21日,记者走进郎坞村,深入了解太阳能处理垃圾带来的种种好处。
村里的新垃圾房
今年76岁的任三水是大陈镇郎坞村的村民。跟山林、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平时种种菜、栽种树,还养了蜂,日子过得静谧安稳。而今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改变。“每户人家都发了两个垃圾桶,村里让我们垃圾分开丢。”任三水在自家院子里一边侍弄着蜜蜂一边对记者说。
原来,今年4月,郎坞村建成了一座太阳能垃圾房。太阳能垃圾房不像传统垃圾站是一个敞开的“坑”,而是一个密闭的房。垃圾按照不同分类从“入口”进入后,会进行不同的处理。不可腐烂的部分,会像过去一样被清运走;可腐烂的瓜皮菜叶等有机垃圾,则会在垃圾房里慢慢被太阳“消化”掉。
据大陈镇新农办负责人余仕行介绍,太阳能垃圾房的运行原理,就是利用阳光的热量将可腐烂的生活垃圾进行堆腐处理,以生成较为稳定的堆肥产品。密闭的空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大大加速微生物对可腐烂垃圾的分解。“就好像过去,农民用果皮树叶挖个坑埋起来一样。过段时间,发酵腐烂会产生水,可以用来浇地,是很好的肥料。”余仕行说。
太阳能垃圾房不脏不臭
太阳能垃圾房的优点非常多,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环境影响小,直观感受则是不脏也不臭。在郎坞村太阳能垃圾房旁边,记者没闻到异味,反倒是桂花树香气袭人。
大陈镇创建办主任吕刚说,通过太阳能垃圾房就地处理可腐烂有机垃圾后,减少了垃圾总量以及垃圾车清运的频次。吕刚说,大陈不少山村都地处偏远,山路崎岖,垃圾处理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比如大畈村,垃圾清运车进山还要开10多公里,来回得个把小时。一天一清运,地广量少,造成资源浪费。一周一清运,生活垃圾腐烂快,臭味重,又影响村民生活。太阳能垃圾房则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垃圾分类理念渐入人心
太阳能垃圾房减少了垃圾清运总量,降低了能源消耗,长远来说,也减轻了环境的负担。而进行垃圾分类,是太阳能垃圾房能够运行的前提。吕刚介绍,进入太阳能垃圾房的垃圾,首先需要村民按照可腐垃圾和不可腐垃圾进行第一次分拣。再由保洁员按照可腐烂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类目进行细分,这样才能进行后续处理。
目前,大陈镇要求所有农户都对生活垃圾分类再投放。对郎坞村的任三水来说,最直接的改变就是门口多了一蓝一绿两只垃圾桶,绿色的写着“可腐烂垃圾”,蓝色的写着“不可腐烂垃圾”。
“大伯,垃圾这样分开丢麻不麻烦?”听到记者这样问,任三水笑呵呵地说:“没什么麻烦的。家里厨房放一只垃圾桶,专门丢果皮剩菜什么的,其他垃圾用另外的桶装。满了丢到门口的这两只垃圾桶里,每天早上会有人拉走,挺好的。”
让70多岁的任三水这样的老人欣然接受新事物,想想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实际上,为了让群众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大陈镇下了大力气。吕刚说,4月15日,镇内召开垃圾分类试点会议,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5月,大陈镇团委、妇联联合进村挨家挨户宣传。此外,镇政府还制作了5000多份有奖宣传手册进行分发。
“一开始肯定不习惯,垃圾还要分开丢。但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后,就主动承担起责任来了。”郎坞村一位姓金的阿姨说,现在村里人都尽可能地把垃圾分类好。
郎坞村有近400名村民。过去,平均每2天就要清运一次垃圾。太阳能垃圾房建好之后,清运车一个星期来一次就够了。而封闭的垃圾房,也让郎坞村的环境更整洁了。
吕刚说,目前,大陈镇共有10个村在使用太阳能垃圾房。垃圾减量化工作在工业垃圾少、无有害垃圾的偏远山区开展较为顺利。今年年底前,大陈将实现全镇28个村庄太阳能垃圾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