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上午9点45分,65岁的义乌苏溪完成蒋天星从浙大新闻学院的面试考场中走出来,长舒一口气。对他来说,这一天,意义非凡。年轻时代的梦想,盼了几十年,这一天,终于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蒋天星出生于1950年,退休后,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做财产保险业务。
答辩现场来了一个“考生家长”
在他身边,是一群稚气未脱、即将踏入社会的90后,而他,已是花甲之年的退休人员。虽然眼前的一切恍如隔世,但他依然洒脱地说:“只要心怀梦想,20多岁跟60多岁之间,又有什么分别呢?”
时钟拨回到15分钟以前,9点30分,这一天,他打扮得很“嫩”,希望自己尽可能跟普通大学生拉近年龄上的距离,穿着一件花格子衬衫,大踏步走进面试现场时,现年49周岁的浙大新闻系论文答辩组组长沈爱国一抬头,就看到这个贸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有些发懵。他的第一反应:他总不会是来参加答辩的考生吧?
眼前这个人,是一个朴素的农民,比沈爱国大了整整16岁。“我当时真的以为他是家长,送孩子来参加答辩,走错门了呢。”
万万没想到,这位“家长”就这么一下子,站在了答辩讲台上,大大方方地开始了自我介绍:“我是不是走错门了?你们肯定是这么想的。其实,我是一名自考学生,就是来参加答辩的,与其去打麻将,还不如来读点书。”
作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沈爱国从1986年留校至今,他还没有碰到过年纪这么大的学生。论文答辩遇上年纪最大考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正能量的新闻,沈爱国就把这条线索告诉了新闻媒体。
他认为,难能可贵的是,65岁这个年纪,多数人已经退休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了,蒋天星依然寒窗苦读。过去,国内确实冒出不少大龄考生,甚至是老年考生,但绝大多数人多年以来没能考上大学,也有人考试不及格未能毕业。
蒋天星却是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浙大新闻系毕业生。“而且,他参加的是成人高考,由于是自学考试,难度更大。”
当下,许多年轻人为求得一份好工作,拿文凭当“敲门砖”,怀着功利心态念大学。蒋天星已经这把年纪,也是一名汽车保险员,他最大的追求:“成为大学本科毕业生,完成内心一大心愿,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交代。”
“读书是我一大爱好”
开口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依然是答辩时那句开场白:“与其打麻将,不如去念书”。他告诉记者,读书是他的一大爱好,他身边很多人,除了在打麻将,还有赌博、炒股,他觉得,做这些还不如去学习,时代在进步,不学习就会落后,人需要时时刻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到时候连地铁和高铁都不会坐,也是悲剧。
蒋天星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在自学考试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初中毕业生,1965年那一届。
文革时期,没有继续学业,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太过遗憾的事情。“1985年,我就开始了自学之路,自考考上原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9年,把大专文凭拿了下来。”
老蒋的自考脚步仍不停止,他要读本科。2004年,考了一门心理学,之后,他又捡起初中里学了3年的俄语,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学了3年,拿到了函授结业证书。
自考本科为什么选择新闻学?源于他当兵的经历。1968-1973年,他参军入伍。“在部队,我加入过新闻报道组,写过4年的稿子。”
退休之前,他在义乌苏溪当地做了36年的电影放映员。于是,考上浙大新闻系之后,他撰写的本科论文题目是《义乌科教电影传播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研究》,这一选题正是与这段经历有关。
蒋天自考上大学,很多时候比年轻人更加刻苦。一边上班一边自学,出门时,教材放在包里随身带,坐公交车时也看书,学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考试前甚至挑灯夜读熬通宵。虽然很辛苦,但家里人都很支持他,学习不分老幼,家人把他当榜样。
在沈爱国看来,蒋天星身上的正能量,也潜移默化影响他身边的人。他在家学习,被他两岁半的小外孙看见了,好奇地问:“外公,你在做什么?”“我在写论文。”“我长大以后也要写论文。”他学俄语,小外孙也跟着学。“只有两三岁的娃娃,已经学会了30多句俄语了。”
他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现在在山东当空管。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也通过自学考试,考上了浙大本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父女俩成了校友。“我女儿也是被我带出来的,也通过了论文答辩,即将毕业,现在在宁波银行上班。”
蒋天星会网购,会开车,也会坐飞机。“除了打字慢一点,年轻人会的东西我都会。接下来,我还想再多学几句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