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示意图。
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打开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
“手机”巡河义乌牛刀小试显成效
对于大陈鸽溪正在使用的这套系统,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巡河员,金为民不无感慨地说:“有了这套系统,等于让鸽溪多了无数双‘监视’的眼睛,上至省里,下至镇街,都可以看到它当前的水质情况;老百姓一旦发现问题,随时随地都可能举报,无论通过哪个层级将问题反映到系统里面,我们一线工作人员都会应声而动,作为第一责任人马上到位并就地处理问题,事后还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将治理后的情况拍照回传。”
金为民告诉,今年三四月份,他刚拿到植入“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手机不久,就被镇长朱金弟狠狠地将了一军,直指他的辖区“漂浮物堆积在鸽溪入江口红旗大桥桥头河岸,没有及时清理”,还上传了被网友拍摄的照片,使原先“想晾干一点再外运”的侥幸想法暴露在系统里。次日,他连忙会同镇环卫所工作人员,及时把河岸清理干净,再把清理后的场景一一回传上去。
这套系统不仅编成了一张人人参与治水的网,同时更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推动着每一条河流的治水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据大陈镇环卫所副所长陈永江介绍,仅大陈镇环卫所就领到了手机28只,管理人员、巡查人员和保洁人员通过手机里的管理系统,与境内的每一条河流紧紧捆绑在一起。
当然,河长也不例外。鸽溪河长、大陈镇人大副主席王勇每次巡河时,再也不用带上纸和笔做记录了,而是打开手机上的“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随时拍照、就地写巡河日记,并且他走过的路线都会记录在案,供镇党委和上级部门考核。
智慧治水“互联网+”推动责任落实
据市五水共治办综合组副组长朱胜兰介绍,我市自2014年10月被列为全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以来,在联通公司的支持帮助下,加强信息采集,完善系统建设,较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以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河长制”责任落实工作。今年以来,我市“河长”队伍进行了充实调整:共落实县级河长24名,“五水共治”办河道联络员24名,镇街执行河长46名,村级执行河长378名。通过调查摸底,从中挑选2名县级河长、14名镇街执行河长、9名村级执行河长,统一发放了终端设备,重点落实巡查任务。
与此同时,为了快速铺开“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在治水工作中的应用,联通公司在我市加大了基站布点力度,市财政也安排了相应的系统建设专项资金,各镇街根据实际需求采购终端,加大通讯费用投入,保证了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此外,河流河道、河道标绘、河长、河长助理、接线员、联络员、交接断面、断面水质、污水处理厂等内容一一录入系统、及时更新,为系统建设提供保障。
开展试点有效监管河长履职情况
目前,通过对大陈、佛堂两个镇街进行试点,利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对河长履职情况进行了有效监管。大陈镇在原河长、河段长设置基础上,还对河道实行网格化管理,以5—10公里河段为单位或以支流为单位明确保洁员、网格员各1名。大陈镇辖区内河道共配备河道保洁员24名,对相应网格范围内的河道开展日常保洁和养护;河道网格员7名,落实河道巡查监管制度,每日对河道保洁情况进行巡查,并利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上传每日巡查轨迹和巡查日志,便于河长对河道网格员日常工作监管。同时,对河道保洁情况进行检查,发现环境问题立即拍照上传,输入问题具体地点,通过上一级交办相应单位落实整改,保障河道保洁长效化,确保垃圾、黑臭现象不回潮不反弹。
建立数据库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和运营,我市“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已基本建立,人员网络就位情况良好,并得到有效运行。依托于该系统,我市有效解决了治水过程中发现的五大难题:一是没有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对乡镇、街道落实河长制工作无法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监督、考核;二是上级无法实时了解网格工作人员对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如工作日志填报、河道巡查等);三是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处理并上报河道巡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工作效率低;四是无法系统性地将河道档案和治河策略通过信息化手段体现;五是无法实时查看重点河段和敏感区域的视频监控、水利污染源等信息孤岛,无法统一整合到同一平台,不能有效地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市的试点应用,市委副书记葛国庆感触良多。她说:“拿着手机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治水人员开展治水工作,此举已经达到了‘看得见、叫得应、用得好’的预期效果,实现了‘互联网+’智慧治水,值得深入推进。”
据悉,通过这一平台建设,我市已经实现对全市448名“河长”的有效管理,有力推动了我市“五水共治”工作。目前,全市垃圾河23条319.3公里、黑臭河20条248.5公里已全部整治到位,黑臭河深化提升整治任务18条小流域230.7公里已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