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月2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文 王平/图)凭借自主创新技术,由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三联、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奖项是由国家批准设立、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唯一科学技术奖。
正是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让“华鼎锦纶”这家传统纺织企业走上了“工业4.0”道路。而“华鼎锦纶”只是我市创新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十二五”期间,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新企业,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创新引擎”驱动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掘个体资源实力,强化产业集聚辐射力,释放产学研“立体式”融合力,激活创新要素活跃力,力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从2010年至今,我市科技功能支出累计达12.34亿元,并以每年14.7%的增速增长。仅2014年我市科技投入就达3.27亿元,同比增长17.3%。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9家,各级科技型企业262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31家。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0.7%。“十二五”期间,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42家,2014年为49家,2015年达到了66家。
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的同时,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也稳步推进。近年来,“四换三名”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至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604.96亿元,年均增长40.6%,新产品产值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95.3亿元,年均增长19.3%。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76.81亿元,增长25.9%,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1%。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建立科技大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发放“科技创新券”,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建设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科院广州电子所义乌3D打印工程应用中心、浙工大义乌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发挥出连轴效应;“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人才创业、推行“五证合一”登记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市发展的引领动力,正发挥着“核聚变”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十大传统产业转型,积极培育发展日用时尚消费品、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健康四大战略产业。2011年至2014年,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从1411.2亿元增长至1795.1亿元,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627.2亿元增长至847.1亿元,年均增长9.3%。2015年,我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849.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62.2亿元,同比增长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