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一座城市的文化,有人用脚步去丈量,有人用舌尖去品尝,也有人喜欢去街道中寻一家书店来一嗅芬芳。就好比台湾的诚品书店,已然成为岛屿上的精神地标,许多人到台北,若是没有去过诚品书店,那定会万分遗憾。
书店一直是藏在城市空间里的心灵净土。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推开一扇书店的门,静静地享受一段难得的阅读时光,对于如今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已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另外,电子阅读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实体书店因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精神的面包你还需要吗?义乌的民营书店还好吗?
之前听说过一句话:书店即国家,它所蕴含的世界精神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隔阂,是一座人类所共享的精神家园,我们在每本书上都能俯视和触摸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风貌。就好像莎士比亚之于巴黎,巴黎之于莎士比亚,它已经成为巴黎的灵魂。它说的,就是书本存在的意义。
溪流书店27岁
在义乌市文广新局最新一次的统计数据中,义乌领取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商户有200多家,但其中绝大部分都以网络销售为主,真正进行图书零售的寥寥无几,而纯粹卖书的民营书店,义乌或许只剩下溪流书店一家。
1989年开业的溪流书店,是义乌第一个拿到文化经营许可证的个体书店,在很多义乌“文青”的记忆里,它意味着文学和书香。书店主人刘正洪是一个低调又实在的人。他介绍,书店最早以“溪流文学社”的名义开在义乌县前街,10平方米不到的店面,后面一个小书架,前面一个玻璃柜。1999年,书店从县前街移至城中中路79号,转眼也快20年了。“二十多年前,县前街是义乌有名的书店一条街。最好的时候,一条街上有7、8家个体书店,几乎走上几步就能看到一家。可是到了现在,还在经营的书店,似乎就只剩下溪流一家。”刘正洪今年50岁,溪流书店27岁,“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这家书店里”,他说的一点不夸张。
早两个月,将近20年没变动的溪流书店因为房租上涨搬了家,虽然只是搬到了隔壁的隔壁,面积上小了不少。“之前的店面有上下两层,一共100平方米,如今只剩下30多平方米。因为生意不太好,所以只能压缩经营,说实话,我现在也不知道书店还能开多久。”刘正洪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网络的冲击下,图书市场正在走下坡路,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城市应该拥有书店
就像生活该有面包和牛奶
在刘正洪看来,开书店并不是赚钱的营生,在书店开设之初也并未想及宏大的意义,单纯的只是因为自己爱书。如同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在《书店: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写的那样———书中开店的女人仅仅认为小镇应该拥有一家书店,就像是生活该有面包和牛奶一样。
为了生活中本该有的牛奶和面包,刘正洪和溪流坚持了近30年,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带给了义乌读书人关于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往往,在这样的一家街角小店里,人们遇见书,遇见不同的人———而那时那刻心存的迷茫与探知欲,因为阅读可以释然或者往更深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