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龚正平 正文

钱塘江流域仅存的原始老街——女埠古街:因水而生的商埠街巷,沉寂还是涅槃?

发布时间: 2016-06-07 21:48:26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龚正平

  中国义乌网记者龚正平 6月7日 发自兰溪

  女埠,一个曾以“女儿”和“埠头”做镇名的集镇,这里还有一条全长1400余米的古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在古镇开发盛行的当下,女埠古街是钱塘江流域仅存不多的原始老街之一,和其他古商埠一样,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独自见证漂泊岁月。

  地名背后有故事

  女埠,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古镇。上世纪70年代初,距镇南2公里的下陈赵村下陈山出土石刀、石斧等古物,由此推测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栖居在此。

  关于地名,根据资料显示,最初并非称之为“女埠”。《女埠镇志》上写道:据传三国吴宝鼎年间(266~269年),东阳郡新守丁潭(会稽山阴人),乘舟经过此地时,见江边有一群浣纱的少女,遂名之为“女儿浦”,后来人也跟着如此称呼。

  到了明朝朱元璋巡游江南时,其乘坐的御驾渡兰江,突然遭遇狂风巨浪,可过一会便可以平安登岸,由此赐此地为“平渡镇”。清代对此地的呼名不一,因为街道像双龙卧于江面,有人称之为“双龙镇”。同时又相传乾隆帝在此地下船时,浣纱女用捣衣板为其接上岸,乾隆帝赐名“女儿埠”。直到民国初期,此地才广泛地被称为女埠镇。

  一段名字的历史,由此可见此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有那段与水离不开的情缘。

  时过境迁的老街

  公路网的建成,带动了公路沿线商市的崛起,而女埠数百年来的水运由此日渐冷落了,随之一起冷落的还有它的老街。

  兰溪自古是浙中水陆交通的枢纽,而女埠是兰江水运的咽喉。女埠古镇的繁荣,有赖于当年发达的水运。女埠古街在明代曾设巡检司,盐公堂,盐公所等管理机构。在清代,这里有“河西都会”之称。《光绪兰溪县志》有“为四达之逵,当水陆之会,商旅所集,百货所聚”的记载,可见其当时地位非同一般。

  如今,老街路面经历了由铺鹅卵石、青石板到浇成水泥路的变迁。镇子里有小巷十余条,早先的时候,江边曾多达十多个码头,热闹非凡,从早到晚没有歇空,船上缷下从赣皖、江山、衢州上下游各地运来的山货、茶叶、米粮、柴炭、猪羊禽蛋,也把穷苦人家的未成年少女扔在了这答儿,任她们自己去闯荡漂泊,听任命运的安排。富商店铺,多为木结构二层,楼上皆开一人多高的“大水窗”,盖因当地常涨大水,为方便逃生者而设计也。

  临江的旧宗祠、老店铺、古民居等都用长条石砌基础。著名的王氏家廟“三槐堂”里有一对金桂树,高出祠堂屋顶,传说已有八百年历史。然而沿街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多少显得有些寂寞冷清。

  住在老街上街132号的是一位85岁姓张的奶奶。自18岁嫁到这里后,她一直住在这条老街上。“当年人多哦,附近村里的人,还有建德的人,要去兰溪,都得从这里过,再坐船去城里。”

  当年,老街上也店铺林立,张奶奶告诉记者,她当初嫁过来时,公婆家是卖酒的,旁边有机面店、炒货店,还有年货店。解放前,这里就热闹如市,到了解放后供销社年代,张奶奶婆家的店也并入了合作商店,当时一户人家只能有一个人在合作商店里工作,张奶奶说,当时家中就主要靠公公的工资来养活一家人。

  随着镇上新区的建立,再加上老街菜市场的搬离,如今生活在老街上的人家屈指可数,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站在老街上,张奶奶回忆了很多,有曾经的热闹,也有眼下心生的感叹:“那时人多的时候,在家门口摆个摊,烧凉茶卖,一碗一两分钱,都可以糊口。现在老街都没什么人走了,还怎么做买卖?”

  期待老街的二次焕发

  这几年,来老街上采风、取景的外地人不少。每次有陌生的脸孔、拿着相机的人出现在老街上时,不少老居民都会怀有这样的期待——这是要恢复古街昔日热闹的节奏吗?这一次在女埠,记者也遇到了路人同样的追问。

  这样的追问不是没有道理。

  2014年9月,兰溪姚家枢纽及船闸工程开工建设,钱塘江中上游衢江(金华段)航运开发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一卷兰溪水运复兴的历史大幕随之拉开。大家都在期待:萧条半个世纪后,兰江“黄金水道”能否再扬帆?

  “我就知道,兰溪水运复兴是迟早的事。”说这话的,是“兰溪货0311”的船老大黄锦芳。他的这艘500吨货船,是兰溪第一艘也是目前最大吨位的内河运输船舶。52岁的黄锦芳是女埠街道何夏庄村人,18岁开始在江边挑沙石,到后来自己撑船采沙运沙,再到后来开办沙石场,他一直与船打交道。

  这艘500吨货船,花了黄锦芳120万元,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目前,他的这艘货船暂时在杭嘉湖、京杭大运河跑运输,将钢筋、煤炭、矿石等运往江苏、上海、宁波等地。他希望钱塘江航运打通后,能够回来跑水运。

  与此同时,女埠街道也邀请了专家,对女埠古街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包装。街道设想,希望把文物市场搬到古街上,这样能够先把人气旺起来。百年街,繁华事,豆腐汤,在梦里。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何冬圆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