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专题>义乌网络辟谣平台>权威辟谣 正文

夏粮少收千万吨?粮食危机要来了?要不要提前备粮?解答来了

发布时间: 2020-08-17 10:25:46 来源: 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记者 刘慧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近日,一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消息,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该消息称,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

  其中:

  河北收购355.9万吨,同比减少93.5万吨;

  江苏收购1083.5万吨,同比减少10.8万吨;

  安徽收购592.9万吨,同比减少222.4万吨;

  山东收购661.4万吨,同比减少54.4万吨;

  河南收购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

  湖北收购139.0万吨,同比增加6.8万吨。

  一个又一个减少,总量还是千万吨级的减少,再加上一些无良自媒体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危言耸听,让习惯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们开始脑补各种画面:粮价会不会大涨?粮食安全还安全吗?粮食危机要来了吗?

  权威答案在这里 ↓↓↓

  减少是减少,可也得看清楚是什么减少

  这一次,让部分不良媒体大作文章的是夏粮主产区同比减少,而且减少总量达到了让人吃惊的938.3万吨。要知道,今年一共累计收购才4285.7万吨。如此幅度的减少,的确吸人眼球。

  减少是减少,可也得看清楚是什么减少了啊!让我们再温习一下那条消息: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

  这回看清楚了,是“收购量减少”,不是部分自媒体炒作的“总产量减少”。两字之差,意思相差千里。

  举个例子,根据统计,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今年收购小麦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事实上,河南省今年夏粮再获丰收,该省夏粮总产量750.75亿斤,比去年还多出了1.67亿斤,创下夏粮产量历史新高。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记者会上也披露,我国今年的夏粮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

  由此可见,那些喊着“粮食不够了”“粮食危机要来了”的人,可以歇歇了。

  既然丰收了,为啥收购量还减少呢?

  既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了,那为何丰收之后,粮食收购量反倒减少了呢?这是一个好问题。

  实际上,粮食总量增加,收购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农民看好粮食行情,产生惜售心理,以致收购量出现了下降。这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在河北柏乡县西汪镇东施庄村,种粮大户冯连辰今年种植750亩优质强筋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当地优质强筋小麦价格已经从1.23元上涨至1.30元至1.32元左右。他认为小麦价格还会上涨,所以把小麦储存在了柏乡县金谷源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的“粮食银行”中,等到价格合适时再出售。

  农村有句俗话:庄稼老头长得怪,你越涨价越不卖。河北柏乡粮库主任尚金锁认为,导致今年粮食收购量同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普遍惜售。

  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农户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风险意识增强,储粮意愿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在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市场意识提高,粮食收购由以前的集中收购转化为现在的全年均衡收购,收购期也相应拉长,特别是今年市场行情较好,农民不急于售粮。

  要不要提前存粮?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普通老百姓,是否需要提前存粮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之前已经明确回答过了。答案很简单: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不需要。原因有三。

  第一,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完全实现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而且,小麦消费每年还有不少结余,保证供应没有问题。

  第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看全国粮食库存比较充足。

  第三,虽然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但主要以大豆、粗粮等为主,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万吨、40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分别为1%至2%,主要起品种调剂作用。

  所以,咱们普通老百姓根据家庭消费需要适当购买粮食就行。大可不必过多囤积,跟风抢购,不仅白白费力,时间长了,也不利于米面保存,对吧?(记者 刘慧)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1号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