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圣石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激光老化操作。商报记者盛英杰摄
中国义乌网7月3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1.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5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06亿元,这意味着“义乌制造”到“义乌创造”的结构性转型已经见到成效。
这既是全市上下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而主动积极作为的结果,也是全力以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倾心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加速推动发展动力转换的必然。
从创业苗圃到科研平台
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路径。
在跨界电商文创园38000平方米的“创业苗圃”内,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为自己的创业梦想奋斗着,每天上演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故事与传说。陈涧辉,义乌创响品牌策划有限公司掌舵人,一天几十通业务电话成了常态。在这里,他一手创办了“鸟窝”孵化器生态圈。
像陈涧辉这样的创客团队,在我市还有很多。而现在,培育这些创业创新主体的“孵化器”在模式上又有了创新。今年上半年,我市把“孵化器”建到了北京中关村,通过嫁接中关村科技和人才集聚优势,以“项目注册在义乌、孵化在北京、产业化在义乌”的模式,推动义乌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这些都成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重要发源地。
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服务方面,我市在提升浙工大义乌科学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义乌功能材料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义乌中心等现有平台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新增了华录北邮信息与文化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电子所3D打印工程应用中心等科研机构,并与韩国、台湾等机构创办了中韩创意设计基地、义台创意设计中心。这一切都为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且已初见成效: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0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9.56亿元。
从自主开发到创新主体
如果把创业企业比作“幼苗”,那么成长壮大起来的创新企业就是“大树”。
“滋,滋……”,在义乌市圣石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一排机器发出运行中的轻微声音,显示屏上一堆数字的编码,却在机器的喷头下完成了玻璃的3D激光内雕。
“好比神笔马良!”“圣石”总经理卢巍说,“这就是我们公司研发生产的HSGP系列三维激光雕刻机。”据介绍,这台“绿色环保新工艺的加工设备”,与业内拼装模式不同,从激光器、软件控制系统到机床都由“圣石”自主研发设计。
卢巍说,“圣石”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技术研发人员,公司从不吝啬科技投入,每年都至少有两个新产品研发出炉,目前拥有6个专利、4个软件著作权、3个省级新产品。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圣石”仅仅是一个缩影。据悉,截至今年6月,我市专利授权量达178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0件,同比增长83.67%;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3502.16万元。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市新申报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17家,组织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和重新认定13家,并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个,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个。目前,我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3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家,还有科技型企业203家、创新型企业84家,义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千人计划到人才集聚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证。
就在不久前,我市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信息记录研究所所长维亚切斯拉夫·彼得罗夫院士及其来华研究团队(由3名年轻博士组成)达成合作意向,与浙江工业大学义乌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国产压贴三棱镜的批量化制作,实现了我市有史以来首位外籍院士的成功入驻。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中的作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主要方向,重点引进国千、省千及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不断加强对勇于创业创新群体的引导和服务,努力打造“千人计划产业园”。
上半年,义乌科技创业园共引进高科技人才创业项目19个,10余个项目达成入驻意向;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省“千人计划”专家(省部级重点人才)2名,项目领军人物中博士39名、教授12名。在市科协牵线搭桥下,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6个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11名。
创新是义乌的根与魂。创业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主体的培育、科技人才的智力引进,犹如创新驱动发展的“三驾马车”,成为义乌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所在,成为义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号角声声,旌旗猎猎。一个“创新驱动”的新义乌,正跃入世人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