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丁海燕:手工艺要商业也要艺术

发布时间: 2015-08-01 13:45:46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方静

  一把刀,一根藤,一双手就足够把一门藤编手艺传承下来。作为艺术品,工艺精湛的藤编摆件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为了被更多的人欣赏,商业化之路必不可少。不过丁海燕认为,过度的开发,市场上一些产品已经渐渐模糊了藤编的艺术性特征,背离了当初量产的初衷。

  一个藤编饭罩5万元

  丁海燕经营着一家集开发生产及销售一体的传统民族手工艺企业,专门售卖各类手工竹编、进口藤编产品。在她店铺的产品展示台上,有一个藤编饭罩,虽然体积大,直径近70厘米,但在花样繁多的藤编灯罩、摆件、盒子等产品中间,它显得有些朴实,以至于不吸人眼球。不过它的身价可没有外表那么低调:5万元/个。

  “不要看就这么一个饭罩,它可是耗费了两个手工艺人两年的时间才完成。”由于祖辈经营藤编生意,丁海燕从小就藤编工艺品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她看来,藤编工艺难度极高,每一个都需多道工序。首先就是选材,必须要在藤条生长到刚好的时节收割,这样藤条的韧度、密度等才能达到编制要求。在她所售卖的藤编产品中,大多采用东南亚一带的秋藤。之所以叫秋藤,是因为每年的9~10月采集的藤条质量最佳。采集到的鲜藤条需要在越南当地进行脱皮、晒干处理,之后由老练的师傅用拇指抵着刀片切割藤条。可不能小看这个环节,要将藤条切割成粗细均匀、平滑的藤条丝是一项难度颇大的技术活。等藤条被切割成藤条丝后,再由其他师傅编制成独特的手工艺品。

  大城市更爱返璞归真

  目前,在义乌市场中,经营藤编产品的不多,经营进口藤编产品的更是少之又少。丁海燕算是一棵独苗,而她回归义乌市场时间也不长,也就3年多。此前,丁海燕及家人的主阵地在云南昆明。“进口藤编原料主要产自东南亚地区,通过云南边境口岸进来,所以在云南片区集中了不少藤编厂商。”丁海燕说。

  让她决定迁回义乌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观念的变化。在她以往的经验中,藤编产品大多用于茶道、香道中,这部分人群讲究原生态,喜欢大自然原汁原味的东西。随着市场消费环境的转变,更多人想要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于是质朴又不失艺术感的藤编产品开始受到认可。

  “喜欢藤编产品的人大多居住在城市,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目前看来,浙江沪一带走量最佳。从产品类别看,造型各异,既充满东南亚风情又结合了传统特色的灯罩下单量不错,一些藤编盒子、垫子也比较受客商欢迎。”丁海燕说。

  多因素压缩生存空间

  近十几年来,越南竹编藤编手工业发展红火。在我国,藤编也是一项传统手工业,多地的藤编工艺被列入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海燕认为,这个行业机会很大,不过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传承人的缺失。“有时候一只小小的藤编盒子也需要耗时几天,而像饭罩这样的需要花2年的时间,有这份技术和耐心的人越来越少。在越南,会做我店里这款藤编饭罩的手工艺人恐怕就剩一对老夫妻了。”丁海燕说,国内的藤编手工业正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其次,藤编工艺品行业正陷入原料缺乏的困境。同时,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现在市场上藤编产品良莠不齐,一些厂商单纯为了追求量产,产品做工粗糙,长此以往,这对行业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丁海燕表示,藤编工艺品虽然极具收藏鉴赏价值,但如果只强调艺术性,太曲高和寡会失去市场价值,而如果为了迎合市场就做大量推广,降低产品质量,这也不是解决之道。她认为,行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在商业和艺术性的中间找到平衡点,既让产品有艺术性,又能保证质量,具备市场推广价值。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何冬圆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