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在获奖台上 商报记者黄克庭文/供图 陈俊制图
孙志龙
孙老师平时经常与同行交流教学技艺。
据了解,孙志龙老师将于今年11月代表浙江省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孙志龙老师的成绩刷新了我市音乐教师获省赛奖的纪录。
醉心音乐,大学里每天练琴八小时
孙志龙,今年34岁,老家是河南开封的,他是一位热衷于音乐教育的老师。2006年,孙志龙参加义乌市教师社会招考,以音乐学科第一名的成绩,受聘到上溪镇溪华小学当教师,从此正式走上教育岗位。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孙志龙老师也很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孙志龙家住开封市区,当时,当地流行学器乐,家人便在少年宫给他报了电子琴班,学了1年多。上小学时他又赶上了学校开办的第一届艺术实验班教学。经过几年训练,他所在的班,每个孩子都有一样音乐特长。孙志龙是在艺术氛围很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当时,他在学校表演的机会较多,氛围也浓,器乐练习虽然辛苦,他还是很自然地坚持了下来。
后来,由于家庭变故,孙志龙初中时期就停了钢琴的学习,学习成绩也有一些下滑。初三快要毕业时,班主任找到他的父亲,建议他考中等师范学校学习音乐,这样中考录取分数可以低一些,毕业后工作分配也比较容易一些,所以到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又重新“捡”起以前学的钢琴,顺利考进师范学校,学习音乐。
在音乐艺术的花园里,孙志龙感到越来越快乐,于是他就格外勤奋与刻苦,先后攻读了专科、本科,一直学习音乐。
“当时考进师范,专业课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第一天,班里同学见面,当说出我的专业课是那一年的考试建档线97分(满分150)的时候,被全班同学取笑了,当时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孙志龙说,“从那以后,自己就暗下决心,发奋苦练。最终,我师范大学3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
那时候,他练得很用功,每天就是教室、琴房、食堂,三点一线,练琴在8小时左右,算是系里面最用功的学生吧!冬天天气冷,琴房没有暖气,孙志龙的手指尖都弹裂了,生疼生疼的,血丝染在白色的琴键上。他也不停止练习,用透明胶带将指尖缠起来继续练,就这样坚持到大学毕业!
“上师范大学时,我的钢琴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免费单独给我上‘一对一’小课,老师的即兴伴奏特别棒,是我最崇拜的老师,我经常弹奏他给我演示过的作品。”孙志龙说。
痴心教学,从不向艰难困苦低头
孙志龙来到溪华小学的9年时间里,一直把教学工作看得特别重。
孙志龙觉得山区的孩子,更少不了艺术教育,山区的教师更应该有奉献精神。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他晚上经常开展音乐社团活动,为这里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钢琴、声乐培训,工作日基本住在学校,几乎很少回家。对待孩子们也犹如一个哥哥、一位父亲,孩子们有困难、有心事的时候总会找他来帮助、跟他谈心。
在生活中,山区学校条件有限,潮湿霉味、停水停电、蚊虫叮咬,都成了他前些年“习以为常”的事,这些苦他并不以为苦。
他是家中的长子,离家千里,这么多年,他饱受思乡与对家人的无尽牵挂之苦。2014年9月,他的父亲在开封家中晕倒,入院急救,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需心脏介入手术。这对于孙老师来说犹如当头一棒!经历各种焦灼和辛劳后,孙志龙终于辗转让父亲转院到北京的医院,顺利进行了手术。
谁也没想到,手术后,见父亲的病情稍微稳定下来,心里刚刚放下一块大石、连日奔波的孙老师,会马上从北京赶回义乌,为孩子进行合唱排练。
作为儿子、作为离乡的游子,他的心里永远怀着对亲人的挂念与关怀;而作为一名老师,他的心里也一直记挂着义乌的孩子们。
虽然生活给了孙志龙老师一些磨难,但丝毫未能打击孙老师对工作的热情,这么多年来,他依然保持着那份信仰与追求,坚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对山区孩子挥洒着自己的教育热情。在当年的合唱比赛中,孙老师指导的学生合唱作品《库斯克邮车》在与城区学校同台竞技中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对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山区学校来说,亦是一份难得的好成绩。
山区执教九载,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期,他虽然经历着人生的各种波折,却一直扎根在这所山区学校———溪华小学。
说起今后的打算,孙志龙老师表示,将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争取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