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7日讯(记者 陈佳琪 车志蒙 编辑 童荟颖)华灯初上,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求真路与荷花北街交叉口的城西之心不夜城灯光次第亮起。280米长的街区内,160余家摊位前人流如织,烤串的焦香、火锅的麻辣、甜品的甜香交织成独特的烟火气。每天傍晚5点至午夜12点,涌动的人潮为这片土地注入蓬勃活力,勾勒出义乌城西夜经济的鲜活图景。
这个于7月27日正式开街的夜市,早在试运营期间就火了——日均四五万客流在15米宽的通道里往来穿梭,近期日常客流也稳定在一万以上。作为城西目前最大的夜市,这里以“免租金、仅收管理费”的政策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创业者。120家小吃摊与40家百货、生活服务摊位错落布局,配套的自来水、垃圾分类设施、公共卫生间及6处水电点,让这里的环境足以媲美远近闻名的三挺路与青口夜市。
摊位方寸间,藏着最鲜活的奋斗故事。广西桂林夫妇蒋龙博、邵有燕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蒋龙博正手持长勺,将熬得浓稠的金汤淋在黄翅鱼上;邵有燕在烧烤台前麻利地记下顾客点单,笔杆在菜单上翻飞不停;一旁的徒弟则守着烤炉,铁签上的肉串被翻得吱吱冒油,火星子偶尔溅起,映亮他们专注的脸庞。
“我们这儿烧烤、炒菜、地摊火锅都有,招牌金汤黄翅鱼、香味辣子鸡,都是融了川湘味儿的江湖菜。”蒋龙博擦去额角汗珠说道。带着27年餐饮老手艺,2010年,他拖着一台冰箱一个炉子开始闯荡,如今已在义乌何麻车、杨村、宾王等夜市开出8家地摊烧烤连锁店,还带着自己的亲戚、徒弟共同创富,甚至打造了自己的“龙邵餐饮”品牌,而城西正是他们奋斗的新起点。
哈尔滨人界秀伟则带着家乡味道而来。油锅里,锅包肉正“咕嘟”翻滚,金黄酥脆的外壳裹着琥珀色的糖醋汁,滋啦作响的油花溅起细碎的香气。“里脊肉得切得薄厚匀净,淀粉糊稠稀要刚好挂住肉,调料都是哈尔滨老家的秘方。”界秀伟一边翻着锅里的肉,一边估摸着油炸时间。
每天上午十点,他就开始备料,虽用的是本地食材,那口酸甜脆嫩的家乡味却分毫不差。“第一天带了30公斤料,不到晚上十点就卖空了,好多人吃完第二天又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头回闯南方就选了义乌,这儿人懂吃、敢尝鲜,机会也多。今后打算在义乌安家,把东北味儿扎下根。
从野摊摊主转型为夜市商户的河南人龚国旗感触更深。46岁的他在城西工业区摆了三年摊,如今通过城管报名入驻夜市。说起这份安稳,龚国旗眼角的笑意藏不住:“以前在工业区摆野摊,天热时得自己扛大桶水,雨天也不方便”。现在的摊位上,自来水龙头拧开就有清水,用电也不用再扯临时线。
一旁的沸水里,手工水饺正翻滚着冒起白汽,混着旁边凉拌菜的香气,把老顾客一个个从工业区“勾”到了摊前。“他们打电话给我,跟着我从野摊找到这儿,说这里吃着热闹又踏实。”龚国旗擦了擦溅上汤汁的围裙,身前“河南烩面”的白底红字招牌,在夜市彩灯映照下亮得温暖。
“这附近工业区和村社路边野摊比较多,我们通过规范管理,将路边经营引导到夜市经营,既解决了城市管理难题,也为工业区员工提供了下班后生活消费的好去处。”城西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在街道企业座谈会上,有企业主提出工业区附近缺乏生活和商业配套,对员工就业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城西街道在实地调研和考察后,将荷花北街跨境电商产业园旁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城西之心商业管理团队规范化运营,采取“免租金、仅收管理费”的模式,一方面培育“夜经济”商业场景,服务辖区群众,另一方面,“疏堵结合”引导“野摊”摊贩规范化经营,提升辖区面貌。
城西之心夜市负责人龚松豹介绍,接下来,该夜市计划每月举办特色活动,未来还将延长200米街区,引进更多全国爆款美食,以三挺路、青口夜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夜市的品质和知名度。
夜色渐深,九十点的高峰时段,不少摊主们仍忙着翻锅、打包,食客们端着美食穿梭其间。蒋龙博、邵有燕摊位前,金汤汪翅鱼早已售罄,几位没吃上的食客站在摊前惋惜念叨,转头就跟同伴约好“明晚早点来”;界秀伟刚把一锅锅包肉捞起,油亮的糖醋汁还在往下滴,就被三个姑娘抢着买走;龚国旗的烩面碗里,顾客自己加着辣椒,辣得直吸气还喊“过瘾”……这280米的烟火地,蒸腾的是热辣辣的生活气,藏着的是创业者的踏实梦,在义乌的夜色里越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