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幸福微笑”墙满是村民们的笑脸。
下兆村文化长廊。
文化礼堂往里走,是根据老祠堂重新翻新改建的“四教堂”。
“雅兆讲堂”一派古风古韵。
下兆村过去名为雅兆村,村民们认为“雅”更有文化底蕴,因此将文化礼堂命名为“雅兆村文化礼堂”。
中国义乌网8月2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应悦)沿着一条小路来到福田街道下兆村(古时候名叫雅兆村),越过一片荷叶田,远远就能看到青翠碧绿的尽头,诗意地坐落着一排红瓦白墙的平房。这座建筑就是融合了村史记忆、特色文化等元素而建成的下兆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是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平台
走进文化礼堂,一股清新开阔的感觉扑面而来,深褐色的柱门、一尘不染的白墙、赏心悦目的木雕窗栏,既简洁又庄重,使文化礼堂显得经久耐看。礼堂内设雅兆讲堂、电子阅览室、农民之家等多个功能区块,由村内专人专管,主要用于村民集会、知识宣讲、活动展览等。整个文化礼堂简朴大方、功能完善,是下兆村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明传播的综合性平台。
文化礼堂往里走,是根据老祠堂重新翻新改建的“四教堂”。放眼望去,祠堂背景墙上刻着的是“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八个大字,墙面的两侧是“仁、义、礼、智、信”五字,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礼堂外是一排被布置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长廊”,有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警钟廊和正气廊等。分类展示了村史民俗、文脉传承、特色物产等,还有村里的当代能人、就读重点大学的学子、令人尊敬的劳动模范、安享晚年的老寿星。“文化礼堂之所以要收集这么多的人物事迹,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能展示出下兆百年的历史沿革。”村里的老干部任安鹏说。
作为精神家园,文化礼堂聚的是人气,丰富的是生活。礼堂外的“露天大舞台”,也成了演绎乡村风情的舞台。村民们自导自演的一出出“乡土戏”定期在这里拉开帷幕,除了开展民俗活动和文艺晚会外,平日里村里的女人们喜欢聚集在此,跳起欢乐的广场舞。
古往今来下兆人勤耕苦作丰衣足食
下兆村位于福田街道北部,东邻洛店,西靠溪前,南邻全宅,北邻下西陶,距国际商贸城3公里。村中现有农户170户,人口400余。
下兆村始于清朝,盛在当今。据任安鹏介绍,下兆历代村民民风淳朴,勤劳智慧。村民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工商并举,尽显农商本色。在农业集体化期间,科技滞后,村民以务农为本职工作,勤耕苦作。改革开放前,下兆村村民干群一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农业生产有条不紊,劳动干劲热火朝天。当时集体修筑了五座塘坝,经营人力压面机、砖瓦土窑,创办南枣厂、养猪场,旱地造田40余亩,田间地头种植果树、梨枣成林,各家各户鸡鸭成群,生猪存栏数百头。农忙季节,抢收抢种,为不误农事,村民朝夕辛劳,甚至人代牛耕作。农闲之时,凭村民们的智慧,各展其能,或开铺打铁,或外出劳工,或走村串户爆米花,或异省他乡鸡毛换糖。村中男女劳力基本无一空闲,他们自力更生,以求丰衣足食。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新政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为农商本色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们各显神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小小村落,微小企业数十家,经商能人层出不穷,经济富庶发达,生活幸福和谐。从手拉车到小轿车,从温饱走向小康,下兆村的面貌日新月异。“这正是改革春风沐人间,农商本色富村民。优良传统代相传,小康路上奔向前……”任安鹏笑着说。
近年来,下兆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创业创新,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村内现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篮球场等多处活动场所,绿化面积40余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村投资办厂。
多姓村民并居,任、马二姓为主
下兆村由多个姓氏的村民并居,其中以任、马二姓为主,任姓村民居多。
任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黄帝后代,为天子赐姓或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世传四千余载。在下兆村的这一系任姓,源出山东古乐安郡,经先祖几千年辗转,到始祖鉴公(字光先,号肇溪),登唐咸通元年进士,任婺州刺史,由福建莆田隐居吴宁后迁至义乌,在竺溪创基筑室。
这支任姓至宋代人才辈出,名留史册。如任孜,字遵圣,进士出身,以学问气节推重乡里,仕至光禄寺丞。其弟任伋,字师中,号伯禄,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死后追增刑部尚书。“兄弟进士”、“父子尚书”都名震乡里,历来以“尚书第”代堂号。清嘉庆年间,始祖鉴公第廿五代孙增禄(字正寿)来到下兆(当时名为雅兆),并在此建村立室,令子孙世居,生息繁衍。“任家人也是最早在下兆安居乐业的人。”任安鹏坦言。
马姓,祖自出于黄帝,帝姓公孙,其裔伯翳,为舜臣,赐姓嬴。春秋战国时期,马服原是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当时赵国大将赵奢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马姓自此开始。本村马姓以唐咸通间任东阳县令马大同为始祖。十八世纪末,国弱民贫,民不聊生,大同三十五世孙兄弟数人,从东阳到义乌下兆村谋业,后定居本村,其子孙也在此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