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10日讯(记者 何冬圆 龚双林)十二年时间,“浙江最美助残人”徐仙琴始终致力于听障儿童康复事业。在她的努力下,无数儿童走出无声的世界,插上梦想的翅膀,走入中学,考上大学,进入这丰富多彩的社会。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为儿子做康复
从此走上助残路
1998年,四岁的儿子检查出听力障碍,四处寻医无果的情况下,徐仙琴放下工作,开始全身心地在家带孩子。她每天重复着教孩子发音,经过四年努力,儿子终于在八岁那年像正常人一样入了小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仙琴碰到了一位义乌的聋儿家长,她非常有信心地告诉那位家长,她的孩子是可以教会说话的,因为自己的儿子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位家长就将孩子托付在徐仙琴家中,两个月后,孩子就可以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
接着,不断地有家长来寻求徐仙琴的帮助。从起初的三个孩子,到2004年的十五个孩子,徐仙琴的工作得到了残联、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以家长的回馈,安徽、江西、贵州等十多个省的孩子都汇聚在这里,至今已达到一百多人。
十年坎坷三次搬家
困扰依旧悬而未决
不过,生源的扩张倒也给徐仙琴带来了很多困扰。“老师的工资,我们的房租,还有孩子的吃住,基本上收入就花完了,而且孩子越来越多,需要的地方也越来越大。这十多年我们换了三个地方。”
最初,徐仙琴是在村子里教孩子,房子不是租的,只是找了一个有院子的房子,与别人“换用”。后来人一多就待不下了,她便带着这些孩子开始辗转。“那段时间我几乎是没有收入的,所有的资金都是老公帮别人开车赚来的,他默默地帮助我的事业。”
直到现在,被徐仙琴称为“第四个家”的心声幼儿园,也并没有真正地稳定下来,这是徐仙琴最大的一个困扰。这样的地址的变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这里毕竟是租的地方,很多硬件投入无法有一个稳定的保证,什么时候房东不租了,那么又得重新再投入,这对资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采用融合教育模式
只为孩子全面发展
一批一批的孩子学会说话,进入到普通的学校。能够看到这些康复后的孩子在正常的学校里就读,是徐仙琴最开心的事。而这几年,徐仙琴了解了一些孩子毕业后的情况后,她发现孩子在正常的学校里并不是适应得非常好。
于是,徐仙琴寻找原因:听障儿童没有接触更多的人群,在心理上总是有些胆怯、自卑和孤僻的。“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全面的康复,包括心理上的康复,而不止只是简单的会说、会听,那么孩子们后续融入社会应该会发展得更好。”
2012年,徐仙琴在佛堂创办了心声幼儿园,突破性地采用正常孩子与听障孩子融合教育的模式。让正常的孩子与听障孩子相处交流,进行一个双向融合:正常孩子学会帮助别人,而听障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沟通。
从融合教育到融入社会
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融合教育的模式,多少会让正常孩子的家长介意,徐仙琴在幼儿园创办之初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徐仙琴通过一年的时间,组织了许多亲子活动,让特殊儿童、正常儿童的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慢慢地,正常儿童的家长开始接受自己孩子与特殊孩子相处。“现在,虽然我们的大门口挂的残联聋儿康复的牌子,但是许多家长并不介意,他们觉得孩子在这样子的环境当中成长会更懂得帮助。”
在心声幼儿园,正常的孩子、特殊孩子的家长融合得非常的好,孩子们也融合得非常好。“放大到社会,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融合。许多特殊儿童的父母不愿让社会看到自己的孩子,而一方面他们又要求社会能接纳特殊儿童。这本身是十分矛盾的。”
“不管是正常孩子的家长还是特殊孩子的家长,我们每一方都应该摆出人人平等的态度。”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正在康复的听障儿童男女比例有些差距:男孩多于女孩。徐仙琴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义乌籍的孩子男生女生比例没有什么大的差距。但是对外来的务工子弟的孩子来说,女孩子过来康复的时间非常短。”
徐仙琴接触过一些家庭,父母的观念认为女孩长大嫁人就好了,并没有那么看重康复这一块,有时由于康复经费的问题,就放弃了对女孩的康复。而对于男孩,家庭一般都比较注重,不管条件如何,坚持下去的更多。
记者认为,作为父母,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最基本的责任。女孩有听力障碍,同样也需要抓紧治疗康复,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那将是孩子一生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