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手续从繁到简 仪式从简到繁

喜看咱老百姓半个世纪的婚事变迁

发布时间: 2015-10-08 09:38:5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林晓燕

  中国义乌网10月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一个洋人说,我要和这个女人结婚,有人告诉他,进教堂吧,这需要上帝作证;一个中国人说,我要和这个女人结婚,有人告诉他,你先去单位盖章吧,你必须经过领导批准。

  曾经,有人如此调侃中外男女结婚的区别。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从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婚姻登记必须由单位开具证明的做法,取消婚前医学检查的强制性规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举意味着“结婚”变得容易多了。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尤其是建国以来,成家立业也好,生儿育女也罢,前提都是要先“成家”。男女双方无论是两情相悦还是媒妁之言,都要先领证把婚事办了才能在一起。说到婚事,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办法,在此,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老百姓半个多世纪的婚事变迁。

  结婚登记篇

  1947年结婚要交税

  据有关媒体报道称,1947年的“民政局”对于结婚登记的事,认为极不重要。只要不偷偷摸摸地同居,敢于公诸亲友的结合,就算合法夫妻。证书中上方贴有“壹元”的印花税票,这是当时国民政府规定的结婚税。

  1969年结婚需大队开证明

  1969年,19岁的何娜英(化名)拿着大队开具的证明赶到乡公社,和隔壁村小伙办结婚登记。工作人员例行公事般地问了他们“是否自愿”后,就拿着笔在纸上开始写字。不久,何娜英就拿到了一张书写的纸质“结婚证”。

  那个年代,家庭出身、成分,成了挑选对象的首要条件,长相、个性等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因为家里成分不好,长相甜美、贤惠能干的何娜英之前多次相亲都失败了。隔壁村的这个小伙外表百里挑一,但家境很差,还住着茅草房,是全村最穷的人家,没有之一。可以说,他们俩的结合是一种无奈和迁就。

  2003年领证有人花半天有人只需几分钟

  小朱是何娜英的女儿,2003年12月25日领的结婚证。在她的印象中,领证手续很简单:领证前和老公先去工人路的一家照相馆拍照,然后坐出租车到南门街的婚姻登记处,从出具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填写表格再到两本“红本本”到手,就是分分钟的事。

  和小朱相比,她那位在8月份领证的闺蜜就显得繁琐多了。双方都要出示单位的相关证明,还要去医院进行婚检。可能那天是好日子,排队婚检的人特别多,在医院都几乎花了半天时间。

  编后语:取消单位或居委会证明,对婚检不再做硬性规定,如果一方隐瞒疾病结婚的,即使结了婚法律也将宣布这个婚姻无效;结婚必须履行法定的程序,不登记就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关系,将无法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纵观这五六十年来的婚姻变迁,新的婚姻登记手续着重于简洁人性、自由民主,告别“跑证”年代,结婚已完全变成是个人的事。

  嫁妆婚宴篇

  一双樟木箱2元礼金

  一双樟木箱、两个脸盘、两株万年青、红绿色的“子孙袋”各一个、公鸡和母鸡各一只,这几乎是当年何娜英结婚时的所有嫁妆。嫁衣也很简单,就是那种对襟缝纽扣的布衫。那时没什么交通工具,以徒步为主。结婚那天下午,送亲队伍和迎亲的人从女方家出发,随行人员中除了抬嫁妆的外,有的抬毛主席像,有的扛红旗,有的敲锣鼓,十几公里的路走了好几个小时。

  虽说男方家的婚宴正餐是当天的晚饭,但前来道贺的客人早已在此吃了好几餐,不是同一个村的亲戚甚至要住一两个晚上才回去。所谓婚宴,也就是在家里摆几桌,菜肴以蔬菜为主,荤菜是“大块肉”和鸡蛋。在她记忆中,当时客人的礼金一般都2元,如果礼金是4元,那已经是大手笔了。

  “四大件”“新三样”“三证齐全”

  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的人都知道,四大件,又名三转一响,分别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并不是人人结婚都能买得起一套丰厚的嫁妆。毫不夸张地说,这“四大件”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一度成为人们争相炫耀的资本。那时,骑着一辆崭新的“飞鸽”或“永久”牌自行车在街道上转悠,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和“大奔”了。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彩色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单门电冰箱为主要代表的“新三样”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嫁妆。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嫁妆也在不断升级,彩色电视、洗衣机、冰箱、汽车,新的“四大件”开始问世。

  从鸡毛换糖到丝绸之路,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从小商品的世界到网络经济的海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义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义乌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水涨船高,住高楼、开豪车,可以说,大多数义乌人在物质消费上并不吝啬,在嫁女儿方面也绝不含糊。在不少朋友圈里都流行这样一句话:嫁女儿,必需三证齐全。这里的三证一般是汽车行驶证、房产证、摊位证,意思就是给女儿准备的嫁妆中要有汽车、房子和摊位(店铺)。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民间的一种调侃之言,从侧面反映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拜天地闹新房个性化

  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六十年代的婚礼有些俗套。农村的婚宴中,新郎新娘站在堂屋的“上横头”拜天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待到第三拜结束后,新郎的帽子和新娘的鞋子会被抢去藏起来,然后主人家会拿香烟、糖果去“赎”回来。城里人结婚大多会在婚宴上出现类似新娘点烟、新人当众“啃”苹果的场景。

  到了80年代后期,很多地方渐渐出现以电视台、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真正意义上的婚宴司仪。再后来,一些专业的婚宴酒楼、星级宾馆都曾各领风骚过。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崇尚个性化婚宴,随着婚庆公司的应时而生,一些为新人量身打造的“私人订制”式婚礼菜单备受吹捧。在婚庆公司的策划下,各种婚宴模式层出不穷。无论是创意,还是形式;无论是礼服,还是回礼;无论是场所,还是音效,可谓没有最新,只有更新。上个月刚参加过朋友女儿婚礼的楼先生如此概括那场婚宴:酒店很豪华,菜肴也很丰盛,就是花头精太多了,感觉像在拍电影一样,不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哪个时代,“闹新房”都是老百姓婚礼现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闹新房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编后语:有人说,几十年来,老百姓结婚的手续是实现了从繁到简的蜕变,但结婚仪式却变得从简到繁,而花费在婚礼当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越来越多。其实,无论婚事的形式和内容再怎么变,父母对子女的哺育之爱以及新人之间的磐石之爱都不会变。

  爱是永恒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相爱相守永远是婚姻的本质和真谛。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