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医院重症医学科: 医生责任重大 更要将心比心

发布时间: 2015-10-23 10:48:59 来源: 每日商报 作者: 陈敏娜

  ICU,这个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个词也让很多人在甫一听到便大惊失色。ICU,也就是重症监护室,它是危重症医学专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危重患者和某些手术后高危患者的集中管理单位。

  今年11月,杭州市三医院迎来成立65周年的生日,医院重症医学科也迎来成立11周年的日子。作为负责人,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莹主任医师见证了科室的成立与发展,更看到了那些奋战在医疗一线的辛勤与不易。

  科室独立前只有6张ICU病床

  许多人对于ICU的印象,起源于2003年的那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非典、重症监护、隔离……这些词汇无一不敲动着人们的神经。似乎自那之后,人们对ICU只感到了恐惧:病情危重,病人危险。

  杨莹说,其实ICU并没有那么可怕, ICU一般指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它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说到底,ICU是为了让危重病人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医疗监护。

  市三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组建得比较晚,到现在仅11年历史。在科室成立之前,市三医院仅仅在心血管内科下设立了重症监护病床,ICU医护团队人员全部加起来也只有十几人,远达不到ICU的标准。

  “当时只有6张病床,和心血管内科一个病区,医生、护士、病人、家属,都在一个病房里,随时进出,完全开放式,空气很差,一走进来各种味道混杂。从管理角度来说,不如专业人士来得规范,这样也不利于病人的综合护理。”杨莹是市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的见证者,从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林玎主任医师组织筹备重症医学科。2004年11月,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ICU也从开放式,正式进入了封闭式管理。组建之初共有14张病床,到2013年搬入新的医疗大楼时,病床数扩展为26张。每张床位占地面积15平方米,另设置单间病房7个,内设层流负压病房,极大改善了病区空气和环境。

  “医院很支持我们的学科发展,凡是我们需要医疗仪器设备,一路绿灯。近5年来,科室大量引入研究生,光是护理人员中就有5人在读研究生。”杨莹说,现在医护人员共有42人,其中的10位医生里,有一半以上已通过国家级5C资质认证。

  抢救多起30%死亡率的重症病人

  ICU的患者来自医院各个科室,让科室医护人员在心肺脑复苏、急慢性呼吸衰竭、重症胰腺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急慢性心衰、大咯血、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哮喘的救治和外科术后的监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让杨莹觉得比较自豪的,最近一年内成功抢救了三起重症表皮松解的病人。这类由药物过敏引起的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在30%以上,要知道心梗的死亡是9%。

  “我记得,最严重的一例病人,他全身有90%以上的皮肤剥脱,是真正的体无完肤,”杨莹说,重症医学科需要和院内其他科室,如院感科、营养科等,各科室一起联合抢救病人,最后三例都被成功救回生命,现在也恢复得非常好。

  在面对大型的公共卫生事件时,重症医学科承担的责任非常大。去年元旦前后,市三医院收治了一例H7N9患者。患者郭大伯,从疑诊到确诊,ICU全程监控,最后郭大伯转入浙大一院的传染病房。

  成立11年来,重症医学科这支由50多位医护人员组成的强有力的急救队伍具有丰富的急救经验,掌握了最先进的急救仪器,具备了抢救各种急危重病,包括复杂病症的能力,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精简、干练的技术队伍。

  家属对医生的质问被隔壁床的劝退了

  现在医疗岗位颇为敏感,ICU也时常会受到来自病人和家属的冲击。杨莹说,从医二十五六年来,尤其是在这个科室,也会遇到很多心情急切的病人家属。她很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ICU住的病人基本病情严重,家属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探视时间,所以心情上可以理解。不过将心比心,病人最后也会被医生感动。

  前两年,有位血管外科病人在术后住进了ICU。因为病人觉得腿难受,一动便滑进了床板和栏杆的空隙,病人家属一看到便急了,冲着医生大声质问:“你们怎么照看病人?我妈手术够疼了你们还把她腿这么放,有没有良心?!”说完还拨打了电视台的电话,打算投诉科室。

  杨莹把家属请进主任办公室,请家属把自己的疑问和要求全部写下来,然后她再逐条向家属解释,也答应了家属要求探视的要求。这让家属很意外,这位医生很好说话嘛,我的要求都答应了。

  最后杨莹说:“你的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个中情况我也解释得很清楚,也答应了你的要求,但我希望你就之前的质问向医生表示歉意。每一位医生都是满怀良心,兢兢业业地为病人服务。”

  令杨莹没有想到的是,隔壁床的家属随后来找杨莹,“杨主任,我让她把电视台的记者劝回去了,你们这么认真对待我们病人,不应该被投诉。”

  很多误会的产生都是没有相互理解,杨莹相信,不要避开家属,正面面对,以及本着良心做事,会减少很多误会,也能够让彼此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的。

  曾连续五六年没有睡过懒觉

  科室成立之初,床位数增加,作为负责人的杨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刚开始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懒觉,”杨莹说,ICU的工作做与不做,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只有医生自己知道。

  由于ICU主要收治的对象包括休克、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大出血、重大、高危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严重创伤、急性中毒、DIC、急性肾衰、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因此,ICU的工作其实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

  “我们的护士在每天半夜一点的时候,给病人一个个翻身,病人出现咳嗽需要立即上前查看,给病人吸痰,换药,等等。我们常说,ICU病人不会讲话,但ICU的医生要读懂病人的意思。所以我们制作了很多小卡片,例如口渴了、哪里不舒服了、想拿手机看看了,让病人指着卡片示意,”杨莹说,而年轻医生们更敬业,有时候为了观察一项技术对病人的变化,他会坐在病人的病床前至少2小时,仔细观察监测仪器变化和病人反应。

  “业内有句话,叫没有突然变化的病情,只有突然观察到的变化,说明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医生的工作原本就繁忙,很少有节假日,重症医学科尤其明显,就连中午的休息时间也很短暂,几乎都是连轴转。一到节假日,重症医学科的病人就特别多,杨莹笑称,完全就是重灾区。越是假期越是没有休息。有一年,科室开展新项目技术的学习,当天是节日也恰逢杨莹生日。之后每到学习新项目的时候,同事们都会打趣:杨主任是不是又要过生日啦?

  今年十一长假,ICU再度全满床,杨莹说,到10月,今年ICU已经连续收治了260多例病人,超过了过去一年的病人总量。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仿佛已成为了习惯,一听到病例讨论,还是会忍不住上前参与讨论,”对她来说,这份医生的使命感,已然深入骨子里了。

  征集令!

  65年来,三院走过了风风雨雨。如果您见证了三院从“弄堂医院”到三级医院的岁月,如果您得到过三院贴心的服务流程帮助,如果您感受过三院医护人员给予的朋友般关怀,那么来写下您的故事吧,告诉大家您与三院的不解情缘。

  对每一位向我们提供故事的读者,一经采用,市三医院将提供一份价值200元家庭小药箱礼包。其中,我们还将从中评选出最有意义、最具人气的8个优秀故事,提供者将获得价值388元的体检套餐一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玲飞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