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25日讯(义乌商报通讯员 刘舒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一些专门用于记录用户身体状态的智能运动设备以及APP,最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很多市民热衷于将设备中记录自己一天的步数、运动距离、心率变化以及消耗的卡路里数据发布到微信朋友圈,与身边好友交流健康心得,运用智能设备进行健身日益成为一种时尚。
这些智能健身设备真的能起到“监测”健康的作用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智能健身设备呢?
1不少市民热衷智能健身设备
市民黄小姐曾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睡眠状况图。“‘智能控’男朋友送的智能手环,第一次用觉得很神奇,还能记录自己深睡眠、浅睡眠的具体时间,让自己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黄小姐说,朋友们看到自己晒的睡眠质量截图,都感觉挺新奇。
如今,市场上各种健身智能追踪器也纷纷涌现。记者在网上输入“智能手环”,发现很多品牌的智能手环都拥有多种功能,比如说可以记录步数、距离、消耗卡路里数、时间、睡眠追踪、自动睡眠记录、静音震动闹钟、攀爬楼层数、活跃时间、多项运动、连续测量心率、来电显示、GPS全球定位等。智能手环价格随着功能增多而增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除了可以记录跑步、走路步数等数据的运动智能手环,一些骑行爱好者,也会在自行车上安装一个叫“码表”的智能追踪设备。除此之外,一些健身的智能APP运用也成为市民健身必不可少的装备,很多人将其当成自己的“私人健身教练”。比如一些健身APP可以跟跑鞋或者瑜伽垫等结合,装上一个传感器,连接手机就可以记录每次跑步的时段、距离、步速、卡路里消耗数等,甚至还有俯卧撑等各种运动项目的应用软件。另外,还有一些健康软件,可以记录身体测量、生殖健康、营养摄入、主要体征等数据。
2智能健身设备并不等于“健康管家”
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智能追踪设备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但这些智能健康设备是否真正充当起了“医生”的角色呢?
“智能手环不能紧贴手腕,检测到的血氧饱和度不准确,而且芯片位置不固定,不能准确捕捉到脉搏。”据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周燕表示,智能手环是根据体动来评估睡眠的,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数据还是稍显粗糙。
“目前很多智能健身设备仅限于监测、提供数据,还不能够倾听和给出实际的建议。”桂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魏建军表示,现在的智能健身设备还处于初步消费级产品,不是经过医疗认证的医疗设备,它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健康状态。
3正确使用智能健身设备
“现在很多市民追求拥有这些智能健身设备或者在朋友圈分享数据的满足心理,并非真正地热爱健身。”魏建军说,很多人热衷于晒数据,当朋友圈点赞数量减少时,刚买回来的智能健身设备也会被丢到角落里。
魏建军表示,健身运动贵在坚持,市民不能仅仅看到智能健身设备上的数据,而应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个人的健身计划,不应盲目沉醉于走的步数和消耗的能量等指标。
另外,市民还要更多地了解健身知识。“像慢跑,智能设备上只监测心率和时间,市民更多地应该去了解跑步姿势、如何热身运动等科学跑步知识。”魏建军说,市民进行体育锻炼时还可以向健身教练或者专业人士咨询,制订出合理的健身计划,再配合上合适的智能健身设备,则能更好地完成健身目标,达到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