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经济依赖产业支撑,工业就是挺起整个产业的“脊梁”。
2月17日,我市2015年工业企业50强新鲜出炉。又一批体量大、实力强的工业企业,傲立在资本与工业经济的“江湖”。
细看入围企业,你会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仍是我市的优势传统企业,如纺织、服装服饰等。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呼声中,他们凭借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管理优化,抓本业,稳住基本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赢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科技创新给企业注入新动力
科技成就未来,创新成就梦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同样是我市传统企业发展绕不过去的关键词。补齐工业“短板”,关键在创新,把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创新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
从“小微”产品起家,最终成为制造“大V”的企业,位居我市工业企业50强第4位的义乌市易开盖实业公司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领域是有发言权的。
这个年产数十亿片易拉盖的企业,它的客户有青岛啤酒、加多宝及国外的饮料、酒厂巨头。除了易拉盖,易开盖公司生产的产品还涵盖塑料饮料盖、罐头盖、底盖等,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马蹄形等不同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另有60%的产品出口。
为了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的技术中心自1995年创立以来,已累计投入超过5000万元。而这一平台更是助推企业成功研发出“YZC-45旋转式易开盖组合成型设备”、“双通道YZC-3直线式易开盖组合成型系统”等易开盖制造设备。
作为国内唯一具备自主研发易开盖技术、易开盖产品及其关键生产装备能力的企业,易开盖已在这些领域取得了7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产品专利20余项,拥有易开装备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曾经有人细数我市工业产品,发现能在全国“叫得响”,让义乌人自豪的并不多。
义乌制造“叫不响”,究其原因,正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既不能“数一数二”,又不能“不可或缺”。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品牌优势?让我们从一家传统企业的蜕变发展中寻找答案。
提起浙江梦森服饰有限公司,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如果说到保罗服饰,知晓率可就大大提高了。如今,保罗服饰的真正掌舵人恰恰是义乌这家本土企业。
梦森服饰作为我市传统的衬衫企业,虽然一开始也和大多数衬衫企业一样,走贴牌之路,为他人做“嫁衣”,但始终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因此受到了海澜之家的十年青睐。十年间,号称“男人的衣柜”的海澜之家开创了国内男装品牌的新天地,在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梦森服饰也在“价格战”中独善其身,实现了产品、工艺再升级。
牵手海澜之家、联姻九牧王、携手沃尔玛……与国内知名品牌商的合作,让“梦森服饰”的贴牌之路越走越稳健,也给企业带来了良性循环,倒逼企业进行产品提升、管理提升、技术提升;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积极引进人才,与高校对接,建立高校实习基地。充足的人才资源,加上多年的创牌经验,“梦森”产品的高附加值日益显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创牌梦。2013年,梦森服饰获得了保罗服饰的转让权,经历了从低端走向高端的蜕变历程,发展之路也越走也宽广。
勤练“内功”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成熟,我市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逐渐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慢慢告别了过去粗放式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产值。作为一家出口型无缝内衣制造企业,浙江芬雪琳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就尝到了管理创新的“甜头”。
这几年,“芬雪琳”立足实业,专注生产,围绕自己内部做文章,把对品质提升延伸到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上来,寻求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与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开展合作,聘请学院教授每周定期前来对车间管理进行优化、指点。与此同时,去年,企业还对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把一级管理制度建设成三级管理制度,即公司、车间、班组层面全覆盖。目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
在企业管理上,“芬雪琳”最注重的是品质的管理。在品控管理上,该企业要求对内衣从织造、染色、缝制到包装入库进行全检,并细化到每一道环节。为了使每件出产产品没有折痕,该企业对内衣白坯下机后的整理时间和如何摆放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让产品尺寸的工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企业要求员工对每批纱线上机器前都进行恒温恒湿处理。
向精益管理要效益。去年,“芬雪琳”实现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7%,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