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商人转行爱上古民居修复,修建100个小景点

发布时间: 2016-03-02 10:00:18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海滨 文/摄

  一个完好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古代建筑的村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事实上,每个村子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都有自己的传统印记,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忽略、破坏了它们。幸运的是,不管在哪里,总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一直默默守望着这些传统。

  100个小景点提升村庄文化内涵

  一段黛瓦覆盖的围墙,两座浑厚的门楼,几处磨盘堆砌的花坛,还有那矮墙上完全仿古的雕菱花窗……走进李祖村,就感觉这是一个有传统有故事的村庄。

  据村民介绍,在李祖村,这样的小景点有100处。这些创意和建设,都出自当地一位古民居收藏与修复师傅谭洪桂。

  李祖村是义乌市后宅街道最偏远的山村之一,是义乌西北部的“山里窝”。去年5月中旬,李祖村被列入“义乌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培育对象。村里将建设重点锁定在如何提升文化内涵上,包括充分挖掘村里的传统文化、引进村外的文化设施,期望通过充实文化,来增强李祖村的魅力。其中,充分挖掘村庄传统文化的任务就交到了谭洪桂手里。

  李祖村确实是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老村子,村后有一条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着深厚渊源的“戚宅岭”古道,村里还有10多幢古民居、老建筑,开过“方太兴隆记”“方太兴成记”等店铺。经过多天考察后,谭洪桂有了主意,在村里新建和恢复100个小景点,让青山绿水的李祖村,显现出江南园林村落的典雅和古朴厚重感,从而体现出李祖村的传统特色。他说:“古村的修复,既不能完全迁就现代物质生活需求而改变黛墙灰砖,同时又必须揣摸过惯现代生活的城里人的消费心理,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要求。”

  为了建好这100个小景点,谭洪桂特意运来自己收藏积累的石头、木头和瓦片。这些可是他13年来跑遍大半个中国搜罗到的好东西,比如从江西明朝古民居上拆下来的砖瓦和梁柱、椽条。也正因此,虽然这些小景点很多都是后来建设的,看上去却没有违和感,好像它们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春节里,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14年的守望迎来古民居的春天

  今年63岁的谭洪桂是黄宅村人,小时候家境贫困,小学毕业时正巧碰上“文革”,只好辍学回家务农。改革开放之初,黄宅村附近不少农民卷起裤管,上田经商办厂,老谭也受聘到服装厂上班。后来,他闯荡上海滩,在物流行业打拼。2002年,走南闯北的谭洪桂看到各地农村随着一排排楼房平地而起,一幢幢承载着记忆的老房子却消失了,深感可惜。

  “那时候,我也不懂什么文化内涵,只知道老百姓居住的许多传统建筑,十分耐看,特别是那些精美的雕刻、架构十分精密的梁柱,真是越看越好看。”谭洪桂说,就这样,他冒出了一个想法,要把这些好看的房子留下来。“如果你们决定把它们拆了,那就卖给我吧。”谭洪桂把做生意赚的钱都用到了收购濒临拆除的古民居上。谭洪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让我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做一回传统古民居的‘仓库保管员’吧,说不定哪一天人们又会想起这些古老的建筑。”

  几年后,谭洪桂收集了5幢古民居。家里房子不够堆放,就租房子堆放。他还四处收集被遗弃的各种石头———磨盘、石臼、石头门槛、石雕牛羊、石头门柱等,买回来,运回家收藏着。

  如今,谭洪桂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明朝的建筑,特别是雕梁画柱,线条简洁,结构紧凑;而清朝的,则复杂得多……”只要说起古民居,谭洪桂就侃侃而谈,从安徽,讲到江西、福建,再讲到浙江,还讲到上海一些收藏家对古民居修复利用中的误区。他说:“我已经入迷了,我愿意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望者’,直到传统古民居再次发扬光大。”

  经过多年的守望,谭洪桂终于等到了古民居的春天。2010年,佛堂镇开建“佛堂古民居苑”,一些业主认同谭洪桂对古民居的见解,请他去主持修复工程。从那以后,谭洪桂就转行,一心一意做起了古民居修复和收藏。

  志同道合的古民居爱好者

  谭洪桂发现并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古民居爱好者,他们都是农民,曾经做过生意。不知不觉间,在义乌,不少商人已转行古民居收藏与修复。

  今年64岁的黄伟庆与老谭同村,是老谭的泥水匠搭档。在黄伟庆家,最多的就是画在挂历上的图纸,还有两本翻旧了的《义乌家园文化》和《义乌古建筑》。这些图纸都是黄伟庆画出来的。黄伟庆曾经在建筑企业当泥水匠学徒工,学会了看房屋建筑的图纸。有空的时候,黄伟庆经常盯着村里的老房子,思考它们的结构,画图纸。黄伟庆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说,只要谭洪桂一说,他很快就可以画出各种图纸。

  岭脚村的方鸿兴是一个木匠,今年64岁,也只有小学文化。方鸿兴最早学木工,后来在一家丝毯厂干过图案设计,近些年来,方鸿兴将木工与绘画设计合二为一,开始自己设计单幢古民居的结构图。在他家的墙壁上有一幅平面图,那是他正在设计的一幢大宅子,占地1万多平方米,光柱子就有1044根。方鸿兴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将这幢自己设计的房子落地,成为现实。

  “我很感谢这些搭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守望传统文化的理念才能转化成实体的建筑物。”谭洪桂说,“现在,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村庄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后,像我们这样转行从事古民居修复和收藏的人会越来越多。”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孙慧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