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浦江县前吴乡发现了大量疑似“中国小鲵”的生物,引起不少读者和网友关注。现在,这群小家伙的身份终于得到验证,应浦江县林业局邀请,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馆的专家现场确认,确定它们是我国稀有两栖动物、被列为濒危物种的“义乌小鲵”。
神秘物种引发多方关注
椭圆的头部、狭长的身躯,形似壁虎却漫游在水中。“这种动物太稀奇了,大家都没见过。”3月17日一大早,浦江县前吴乡章山村驻村干部赵秀川便提着水桶等待专家的到来,希望能解开心中的疑团。据她回忆,3月5日这天,几位村民上山时无意间在水坑里发现了“神秘怪物”,随后又在山上其他几处水坑、土壤遇见了相同的神秘动物,目测数量超过百条。
前吴乡章山村距离城区十几公里,位于浦江饮用水源地通济湖水库的上游,居住人口并不多,而出现“神秘动物”的后山占地近500亩。3月17日,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陈苍松现场观察了村民发现的动物成体和幼虫外形,结合发现动物的栖息环境,确认村民发现的“神秘动物”为成体的“义乌小鲵”,并非网友所传“中国小鲵”。
大量“义乌小鲵”十分少见
“中国小鲵”、“义乌小鲵”一词之差,具体有什么区别?陈苍松解释说,两者根据活动地域来区分,在以湖北为核心区域发现的是“中国小鲵”,而“义乌小鲵”则以义乌为核心分布在浙江个别区域,1984年,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蔡春抹在义乌大陈镇发现与“中国小鲵”相似的物种,遂取名“义乌小鲵”。后来,“义乌小鲵”又相继在浙江镇海、舟山等地被发现,浦江则尚属首次。
那么在外形方面,两种有区别吗?专家表示,还是有细微的区别的。从外形上区分,成体的“义乌小鲵”有11条肋沟,而“中国小鲵”在11~13条之间;个头上,“中国小鲵”也要略大于“义乌小鲵”(11~13cm)。此外,成体“义乌小鲵”腹部有比较明显的白色斑纹,而“中国小鲵”则不明显。此外,“义乌小鲵”的卵带呈半圆弧状,“中国小鲵”则是圆环状。
他分析,每年12月至次年6月正是“义乌小鲵”的繁殖期,需要有水的地方,直到长成幼体才离开,所以这次才会被村民大量找到,而平时小家伙们多生活在湿润、松软的泥土里,不易被发现。
“‘中国小鲵’与‘义乌小鲵’的关系就像中国人和美国人,尽管有差异,但没有谁比谁高级,只是生活地域不同。”陈苍松强调,包括常见于高山湿地(海拔800~1000米)的“安吉小鲵”在内,三者均已列入国家濒危动物。
未来的保护很重要
目前,“义乌小鲵”基本生活在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山地,除繁殖季节外,常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由于对湿润环境气候依赖性强,陈苍松建议浦江当地乡政府可结合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及时保护已经发现的100多条“义乌小鲵”。
“如果选择迁地保护,必须做好前期论证,除了栖息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合小鲵生长需求外,还要考虑周边活动区域是否存在同域竞争生物,占据相同生态位。”陈苍松认为,不讲科学的保护办法,可能会导致濒危物种消失,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