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美丽乡村2.0版的吴坎头实践-从环境之美呼唤人文之美

发布时间: 2016-04-03 12:17:1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林晓燕

  中国义乌网4月3日(商报记者 林晓燕)吴坎头村很小,小到不用半个小时,你就可以将整个村子走一遍。沿着平整的水泥路绕村而行,道路宽敞整洁,古树高大葱郁。在色彩斑斓的草木点缀下,白墙黑瓦的建筑愈发显得雅静。

  正逢阳光洒满村道的正午,古朴的文化礼堂门口不时传来孩童欢快的嬉笑声。村口的小广场上两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正在悠闲地攀谈,一会,其中一位右手夹着燃尽的烟蒂,朝百米开外的垃圾桶走去。

  有人说,乡村美不美,和大小无关,主要看“气质”。这种“气质”外在于景,内在于人。此话用在城西街道吴坎头这个只有500多人的小村身上,倒也妥帖。

  党员干部带头,一个半月环境整治打造“宜居村”

  对吴坎头来说,“美丽乡村”不止于世外桃源般的文学表达,更是一种高要求的生态标准和建设指南。

  绿树成荫、山水相映、整洁有序……这是一幅幅美丽乡村样板呈现出来的美好画卷。可这一幅幅和谐的画面并非唾手可得,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环境整治,为这些乡村进行了最关键的“整容手术”。吴坎头村也不例外。

  城西街道下辖47个村。近几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开展“一村一品”建设,“七一村”、“何斯路村”等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村子早已声名远播,而之前,作为“四十七分之一”,吴坎头村可谓不显山、不露水,不起眼、不亮眼,环境卫生马马虎虎,算不上好,也谈不上差。

  2015年,吴坎头村迎来了它的转折点。疏港快速路、国内物流中心……随着这些大工程大项目的接踵而至,再加上“新城西”规划建设的大环境推动,这个小村子的地理优势开始凸显。此时的吴坎头人在街道的引导下,审时度势,带着一股不甘平凡的劲,干了起来。

  村子要发展,环境整治先行,而垃圾分类首当其冲。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街道和村里为每户居民配发了家用餐厨垃圾桶,并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党员对网格内投放错误的居民进行单独指导。每天早上6时到9时,村里的保洁员都会准时开着垃圾收集车,放着悦耳的音乐,按指定路线上门挨家挨户收集垃圾。而闻声而动的村民,都会将分类好的垃圾按规定倒入垃圾收集车。垃圾收集车上的摄像头对着车上垃圾收集区,乱倒及分类不彻底的行为全部一目了然。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脑洞大开”讲创新讲实效的工作方法,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吴坎头村仅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方面的改造,还实现了小垃圾的大革命,成为街道其他村子环境整治学习的样板,甚至连其他镇街的兄弟村子也纷纷前来取经。

  吴坎头村的华丽转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西街道的因势利导。谈到选择吴坎头作为环境整治“党建+”试点村的原因,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德钧的理由是:“这个村有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村两委班子,有一支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更有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的广大村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吴坎头的蜕变,最大的“功臣”正是村民自身。

  据了解,为顺利推进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村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建立健全“网格化”党员管理和服务体制。全村设大中小三级网格,村主要负责人负责大网格,村两委干部负责中网格,党员负责小网格。在分设的34个小网格中,每位党员对应联系一个小网格,网格内安排3-5户农户,真正做到联系网格、服务群众全覆盖。

  “刚开始一个星期的每天早上7点钟左右,每位党员都必须准时出现在网格区块内。实在有事不能来的,就由家人代替。”作为“领头羊”,村党支部书记吴璀云以身作则,家住城区的他每天早上6时许就会来村里,站在垃圾桶旁边检查或去农户家指导监督,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俗话说,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秉着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初衷,吴坎头村两委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拥护、肯定和赞赏。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义乌兵”忠勇文化积淀,孕育出美丽乡村的民风精髓

  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如果说村容村貌是外表的话,那么,民风人文则是一个村子的内涵。

  2009年,由本报和秦皇岛晚报联合推出的《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系列报道,在两地引起了空前的反响,“义乌兵”这段历史也一度成为关注的热点。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率领义乌兵修筑长城老龙头段的吴惟忠便是吴坎头村人。

  史料记载:吴惟忠,字汝诚,号云峰,义乌吴坎头人,曾随戚继光身经百战,屡立战功。隆庆二年随戚继光一起奉调蓟镇。隆庆五年,因修长城有功,提升为标下右营游击将军,再升沌营标下左营游击。万历四年(1576),升迁为山海关参将。

  400多年前,生产力低下,要在大海中修建石城,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吴惟忠经过实地勘察,与富有经验的将士和施工设计人员反复磋商,确定和设计了当时条件下最佳、也是前所未有的海中施工方案,创造性地修筑了这道海中高墙壁垒。(《戚继光研究论集》)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长城专题博物馆,馆中设有吴惟忠的石像和简介。据记载,除了老龙头外,吴惟忠还于万历六年带兵修建了桃园东13号敌台和唐帽西侧17号敌台。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吴惟忠的生卒博物馆并没有明确记载,而只用了“生卒不详”四个字。对家乡人而言,那段历史至今虽已有几百年,然而村民对于吴惟忠的敬仰和传诵却是恳切的。为更好地纪念这位抗倭、修长城的先祖,数年前村里专门修建了一座“云峰亭”。

  沧海桑田,吴坎头在岁月的冲刷下,变的是村貌,不变的是民风。时至今日,以吴惟忠为代表的“义乌兵”忠勇文化已成为吴坎头村民风的精髓。

  “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百善孝为先”……这些墙上的字眼都是吴坎头村村民的家规家训,每家每户门前都挂有写有类似文字的木牌。为弘扬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自去年12月起,吴坎头村启动了“家规家训”建设活动。

  以家规家训的形式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这种做法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关注和报道。“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弄噱头、博眼球。”吴璀云说,将家规家训制作成匾额挂在家门前,是想让村民自觉、主动地“说到做到”,并形成一种家庭文化,代代相传。

  小村有大爱,美丽心灵温暖美丽乡村。之前,在多家媒体的聚焦下,该村村民吴和通走入大家视野。据报道,吴和通的八旬老母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其妻子常年在外经商,照顾母亲的担子就落在吴和通一个人身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老吴数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悉心照料着生病的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百善孝为先”这句家训。

  据介绍,吴坎头村现有住户201户,每户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为营造“家规家训”的良好建设氛围,除了身体力行外,村里还征集了数百条好家规家训,并发动全体党员积极写家训、立家规。

  吴坎头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村的成功蜕变或许是因为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或许是依托于全市农村环境整治的浪潮。有人说,美丽乡村首先要美,其次要有一定的人口集聚功能,让百姓享受美丽乡村带来的福利,能成功就业、衣食无忧。在这方面,街道和村里也有自己的考量。“通过破旧房屋改造、完善村庄规划等,让村子变得更美;通过培育第三产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让村民过得更美。”这些都是下一步城西街道将领着吴坎头村要做的事。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恰恰就是吴坎头村带给当地百姓的福利,也是“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有效实践。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蒋守洋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