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4月2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 谭祉潇/文 吕斌 吴峰宇/摄)在第11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杭州越窑青瓷、宁波三金一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永康锡艺、长兴紫砂、桐乡丰同裕蓝印花布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齐聚展会;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传承工匠技艺、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组织开展首届“百工坊”主题系列活动,现场大师与观众同台互动;四川皮艺、陕西皮影、马勺脸谱、南京云锦、苏州苏绣、宜兴紫砂等一大批国家级优秀非遗文化项目及工美艺术品一一亮相,40多位国家级、省级工美艺术大师、绣品大师莅临参展或现场表演技艺,让大伙真正领略了“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
浙江非遗展区,手工艺人展示“杭绣”的独到工艺。
丰同裕蓝印布艺百年老店染缬时代生机
去年的文交会上,丰同裕染坊制造的蓝印花布旗袍、沙发、背包、桌布等手工艺品惊艳亮相,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赞誉。今年,这家老字号再次参展,以传统染·慢生活为主题的系列产品精彩亮相,更是把蓝印花布技艺融入到手机壳上,创新之余尽显工匠高超技艺。
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哀警卫介绍,蓝印花布技艺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间就有,真正形成雏形是在唐代夹缬基础上演变而来,在宋代此工艺日趋成熟。南宋因建都临安大量能工巧匠集聚江南,因而蓝印技艺得到长足进步。在宋元蓝印花布称作“药斑布”,明清又称“浇花布”。
“再造一个百年丰同裕”,是哀警卫的梦想。丰同裕染坊地处桐乡石门,由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祖父于1846年创办。“运河大转弯的地方,分出一条支流来。距运河两三百步,支流的岸旁,有一所染坊店,名曰丰同裕。”这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在《辞缘缘堂》一文中对丰同裕染坊的记述。
哀警卫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丰同裕被日军炮火所毁。2003年,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成立,恢复了“丰同裕”老字号,把“源于自然,根于传统”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在继承传统吉祥、喜庆图案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推陈出新,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其开发的产品有几十个系列、几百种产品,弥补了以往蓝印花布产品种类单一的不足,使百年老字号重放异彩。2014年12月,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丰同裕染坊则是该项目的一大生产性保护基地。
温克尔曼钢琴诠释德国“工匠精神”
在今年的文交会上,一家德国百年老店为大家诠释了德国的“工匠精神”———世界前五大最古老的钢琴品牌温克尔曼钢琴。在国际博览中心C馆中心展位上,悦耳动听的钢琴声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只见展位上,并排放着四架钢琴,其中一架高达80多万元的艺术钢琴更是夺人眼球。
温克尔曼钢琴中国区总裁应利星介绍,这架名为皇室风情的艺术钢琴是由德国工匠耗时四年纯手工打造,漂亮的贝壳镶嵌其中,精致完美的雕刻技术,彰显了华丽经典的设计,同时艺术家手绘之作,又尽显贵族皇室风情。
在应利星看来,温克尔曼钢琴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代言。这个由温克尔曼家族于1837年创立的钢琴品牌,其历史甚至比施坦威、贝森朵夫还要久远。“它从一开始就特别昂贵,音色也追求极致,生产工艺很细腻,周期也比较长,所以产量并不多,最早一直是皇室御用琴。可以说了解温克尔曼钢琴的历史就相当于了解了半部西欧史。”
应利星自豪地说,一百多年来,温克尔曼钢琴始终注重手工生产,沿袭苛刻的生产体系,注重每个细节,掌控了对乐器声调特征的和谐性和构造的稳定性。由于产量稀少,一架具有25年历史的温克尔曼钢琴目前零售价比其原始价格高出3.3倍。
宁波骨木镶嵌千年工艺的艺术传承
以黄杨、花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料为基底,用滨海特有的黄鱼胶做黏结剂,将象牙、牛骨、贝壳、螺钿等自然物料镶嵌形成图案,是它的基本特征;立体浮雕式的高嵌,打磨线雕式的平嵌,是它的工艺特色;山水景物、吉祥花鸟、传说故事、戏曲人物的古典内容展示,深浅分明的色调对比,使它赢得了“几如汉画”的美誉;曾几何时,它出现在富庶人家的床、衣箱、门窗、屏风、茶盘上,成了一种身份的彰显。它,就是骨木镶嵌,宁波的一门特色手工艺,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三金”同称为宁波传统工艺品的“四大瑰宝”。
在C2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工坊”活动现场,记者领略了这门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传统古代工艺。宁波骨木镶嵌的传承人甘金云正低着头,专心用钢丝锯锯牛骨。在工具桌上,放着许多用牛骨、贝壳锯出来的花鸟祥云等图案的骨木镶嵌半成品材料。
甘金云介绍,大约在隋唐时期,骨木镶嵌曾一直被列为贡品,在唐宋年间,宁波骨木镶嵌已经发展成独具浓郁地方风格的工艺样式。规则享有“图案古朴、奏雕工致、手艺精绝、凡同汉画”盛誉。不过,骨嵌用于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还是清代的创举。
甘金云说,骨木镶嵌工艺非常考究,环环相扣,配料、锯花、嵌贝、磨平,每一道手工活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想要做得精致,更是需要细心、耐心加灵性。正因如此,骨木镶嵌的每一件成品都需要花上工匠多日的精力,小到一个笔筒,需要耗时一日左右,大到一套桌椅,要耗时半年时间,并且每件都独一无二。
安吉白茶炒茶技艺传承白茶文化
安吉白茶作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每年的三月份,手工炒制的新茶更是千金难求。2010年,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经过国家非遗认定,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次,安吉白茶的手工炒制达人陈达有,带着他的手艺来到文交会,现场展示安吉白茶的炒制技艺。
“手工炒制白茶看似简单,但需要注意的细节非常多,例如鲜叶的大小、老嫩程度等。工序也有讲究,最基本的就是‘三进三出’。”陈师傅一边炒制茶叶一边解释。刚刚炒制五六分钟,他已经满头大汗了,原来看似简单的手法,在实际操作之中,需要根据炒锅的温度、锅中茶胚成型的情况,不断变化手型,还要时刻感受茶叶中水分的含量用以把握出茶的时间。
正说着,陈师傅将茶叶出锅,放在米筛上揉茶:“手工炒茶的三进三出是指鲜叶要三次入锅、三次出锅方能成茶。刚刚是一炒,用高温炒制,主要用来杀青,待稍有茶汁溢出,便要起出茶叶进行揉。揉的手法也有讲究,要始终往一个方向揉,力度适中,用力轻了茶汁揉不出来,用力过重茶叶就揉破了。揉过后二次入锅用中温炒至七分干,再起出常温晾晒5到10分钟,三次入锅炒至九成九干,这样炒制出来的茶叶,才是真正的安吉手工白茶。”
在产量上,手工炒制茶叶一次仅能入锅七两青叶,前后需要50分钟左右时间炒制,机器炒制茶叶一次可入锅二斤,仅需20分钟便能出锅。手工炒制白茶的珍贵可见一斑。
陈达有已经坚持手工炒茶30多年了,他坦言,如今懂茶、爱茶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愿意学习炒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炒茶人的行业,将手工炒制茶叶的技术不断传承下去。
天台一根藤传统手艺“重现江湖”
在文交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中漫步,不经意间,一块奇特的屏风映入眼帘。整个屏风的图案由一根藤状木条构成,简洁流畅,回环穿插,盘曲方式极富技巧,任凭记者仔细寻找也没有找到藤条的头和尾。
“这就是天台的传统木工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根藤’。”工匠褚定江骄傲地介绍道,“‘一根藤’顾名思义是由一根无头无尾的藤状木条盘曲呈不同的图案。虽然说是‘一根藤’,但其实并不是真的一根木头,而是精选柏木、马胡木等木材,采用榫铆拼接的手法,通过精湛的技艺呈现整体的图案。”
据了解,作为天台的一项民间工艺,从祠堂庙宇的堂门、佛龛,到普通百姓人家的门窗、屏风、衣柜、茶几、凳子、镜框等等,都有“一根藤”的身影。褚定江从18岁学艺至今已经有42个年头了,他说:“‘一根藤’在我们当地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独居的艺术才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多的是蕴含着‘福禄寿喜’绵延不绝的寓意。”
在展示区摆放着一块小屏风,仅有25厘米高、15厘米宽,褚定江却说:“别看这块屏风小,需要一个师傅20多天的认真劳作才能完成。每一件作品都要通过制图、开料、划线、打眼、锯锁头、修角、打磨等20多道工序,而且对基础的木工技艺要求非常高。”说到技艺的传承,褚定江连连摇头:“木工基础技术的学习费时费力而且枯燥乏味,现在只有极少数的年轻人愿意学习,整个天台会这门手艺的也就剩下十几个老人了,希望通过各种展会的展示,可以将这项文化遗产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