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文化交流“花开义乌”》
吕斌摄
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首个中国创作基地落户佛堂古镇古民居苑,首批乌克兰国家艺术家与义乌本土艺术家进行作品现场交流。来自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的雕塑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拉迪欧诺夫,说起最近在创作的中国侍女雕像作品时特别兴奋,现场与本土艺术家进行创作交流。图片就定格了这个瞬间。
中乌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丝绸经丝绸之路融入乌克兰。上世纪五十年代,乌克兰美术界受邀来中国完成美术教学和创作援助。近年来,中乌两国之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一批乌克兰功勋艺术家走进义乌等地,创作了油画、雕塑、瓷器、木刻作品近200件,用外国艺术家看中国的独特艺术视角,呈现强烈的中国文化印迹和时代精神。
《义乌民间国际救援队》
吴琅文摄
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中有一支由外国友人组成的国际红十字救援队,队员分别来自以色列、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这8位外籍队员常年在义乌经商,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有着很强的救援技能,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救援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外籍队员的加入,不仅给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以后开展紧急救援带来了方便。浙江省红十字会的领导在视察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时,看到“国际面孔”也深感惊讶,称义乌不愧为国际商贸城。
拍摄这组照片的立意是:在义乌的各个领域都活跃着外国友人的身影,他们已经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已经把义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记录他们,同时也记录了义乌市场的发展。
《洋雷锋用爱共建温暖之城》
徐建儿摄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下午下班时,在宾王路与江滨路的交叉路口,路过的我突然看到一群穿着黄马甲的外国人在马路上忙碌,各种肤色的他们组成了马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令我眼睛一亮。赶过去一了解,原来是20多位义乌丝路文化俱乐部的外国友人,在疏导交通,他们分别来自印度、约旦、伊朗等国家和地区。
外国友人分成4个小组,在交叉口的四周,维持人车过马路的秩序。他们有的说着纯正的汉语让行人走在斑马线上,劝导文明出行,宣传文明交通的理念;有的帮助人力货车快速穿过斑马线,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说义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他们早已把义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此情此景,他们朴实的语言感动了我。这是世界的义乌,这就是融合了世界的爱的义乌。

《苏拉的中国梦》
金晓梅摄
《苏拉的中国梦》摄影主题是围绕在义乌创业的外国友人苏拉展开的。苏拉来自非洲赛内加尔,2003年第一次来到义乌。这里商品齐全、品质高端、价位合理,让苏拉的经商创业之路找到了新方向和新起点。这座城市的贸易文化跟人情温暖,更是坚定了他留在义乌创业的念头。
苏拉是个热心人,自己开展贸易之路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他国家的商友,也让他看到了这个平台的需求与商机。从当初自己单干,到客户增加需要请更多的人来与他一起创业,经过13年的打拼,苏拉创办的义乌市科瑞丝通贸易有限公司年贸易额达到三到四个亿。苏拉在义乌创业成功,在义乌安家落户。
《外籍老娘舅》
余志诚摄
据统计,目前义乌市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外商常驻。在国际贸易大发展、大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为语言、文化、法律差异所产生的摩擦和纠纷。有这么一群外国人,他们肤色不同、种族各异、语言纷杂,为了共同的志向却走到一起,在义乌市涉外纠纷调委会的平台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领工资,不收报酬,公平公正地为涉外贸易的双方调处矛盾纠纷,解决贸易争端,宣传解读中外法律规定。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外调委成了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作为一名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我有幸记录了他们在调解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被他们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