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走进义乌档案馆 了解档案与民生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 2016-06-07 11:07:06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王志坚

  

  人事档案、建房档案、社保档案、婚姻档案、人口普查档案……提起档案,大家伙或许并不陌生,但说到档案与民生的关系,不少人可能并不熟悉或只是一知半解。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昨天,记者来到义乌市档案馆,了解档案与民生的那些事儿。

  “每个人都在创造档案,也会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到档案。可以说,档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义乌市档案局有关负责人说,从婴儿出生前的孕期检查记录,到人去世后的抚恤、丧葬、遗产继承等都有档案。

  【实例】

  一份合同省了7万元

  说起档案的利用价值,已有10多年档案工作经历的王边边对一份档案印象特别深刻———1996年义乌市水泥厂关于解除许某等人劳动合同的文件。

  2010年5月14日,家住佛堂镇江东路的许某来到义乌市档案馆,要求查找他本人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文件。

  “他说若找不到那个文件,他的12年工龄就不算数,相当于要多缴纳7万元的养老保险金。”王边边介绍,许某在办理养老保险时,有关工作人员告诉他,其在1996年以前在工厂上班的年限可以累计缴费年限,但必须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许某为此三番五次地去找当年工厂的有关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但一直未果,为此伤透了脑筋。

  原来,1996年,许某在义乌市水泥厂上班时与别人打架,把人打伤后逃往外地,之后就一直没有回过水泥厂上班。后来听说提供上班证明就能省缴7万元养老保险费,他急了。经过多番打听,有人告诉他,相关档案已移交给档案馆,他急忙到档案馆“碰运气”。

  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仔细查找,终于在义乌市水泥厂的档案269-1-104卷中找到了那份解除劳动合同的文件。“那份文件证明了许某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前,的确有12年的工龄。”

  一份档案挽回损失80万元

  2011年1月7日,来自稠城街道的吴某,持一本房屋所有权证到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时,工作人员发现其所持的房屋所有权证有疑点。但吴某坚称这是他本人的房产,里面的所有内容都是真实的。

  “房产窗口工作人员虽然发现有疑点,但一时也找不到有力的证明材料。”义乌市档案馆有关工作人员说,后来,窗口工作人员“暂扣”了那本房屋所有权证,并来到义乌市档案馆查找相关的档案资料。结果发现,坐落在稠城街道西门街**号的房屋,真正的房屋所有权人应该是陈某。

  “还好档案馆保存了最原始的资料,不仅让吴某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也为当事人陈某挽回了80余万元的不必要损失。”有关工作人员说。

  一份许可证解了一个村的困扰

  2011年7月8日上午8时20分左右,来自龚大塘村的40多个村民代表聚集在义乌市城建档案馆查档窗口,要求工作人员尽快找出该村改造前的相关档案资料。

  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了解后得知,当时,龚大塘村的旧村改造工作已基本结束,该村的400多户家庭要安装自来水表,但按规定,须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身份证才能安装。由于村干部已换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不知下落,使得村民无法申请安装自来水表,后来听说城建档案馆可能有复印件存档,就迫不及待地选出村民代表到档案馆找“许可证”。

  “找了两天才找到,调阅了238卷案卷,复印了508页档案。”有关工作人员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专门到义乌市档案馆急调了几名查档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去帮忙。“村民们拿到相关档案材料后,个个眉开眼笑,说困扰他们10多天的一块心病终于落了地。”

  一份任职材料助老人领到了补助

  去年7月23日上午,王远铨老人和女婿来到义乌市档案馆,申请查询1968~1990年间老人在前店乡前店村任职大队长的档案。

  “当年,义乌下了一个文件,早年间在村里任职过的,可享受每人每年1800元补助,但需出具相关的证明材料。”工作人员陈小燕说,她与同事小贾马上翻找前店乡的档案目录,可是老人任大队长的资料,只查到两个年度。可老人坚持要找到20年的任职材料。

  “找遍前店乡的档案资料,也只能查到老人任大队长两个年度的资料。”陈小燕说,后来,她换了个角度询问老人是否党员。当得到老人肯定的答案时,她根据党员这一线索,帮老人调档23卷党员名册,在当时的党员花名册里查到了老人1979~1989年间任村大队长的档案,为他享受应有的补助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数据】

  半年接待查档人员4998人次

  “每年都有上万人来查阅档案资料,其中查阅民生档案占了七八成。”据义乌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档案馆民生档案利用一直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特别是2011年省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解决精简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问题的通知》等三个惠及民生的文件后,档案馆迎来了建馆53年来的万人查档热潮。

  据统计,2012年,义乌市档案馆共接待17866人次,其中利用民生档案17151人次,占96%;2013年共接待13832人次,其中利用民生档案10811人次,占78.2%;2014年共接待12789人次,其中利用民生档案10282人次,占80.4%;2015年共接待14168人次,其中利用民生档案10838人次,占76.5%。今年上半年,共接待了4998人次,其中利用民生档案3710人次,占74.2%。

  “我国有句俗话叫‘空口无凭,立字为据’,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在处理各种各样问题时所得的经验之谈。这个‘字’指的就是文书契约,就是档案资料。”有关负责人说,档案,其实离人们的生活很近。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也需要依靠档案去寻找曾经的记忆。

  47万卷(册)档案欢迎你去查阅

  据了解,目前,义乌市档案馆馆藏各类档案共计47万卷(件、册)。其中,民生档案占了一半多,主要涉及个人档案、土地房产、婚姻登记等类别。

  “目前,除了常见的文书档案,档案馆还保存有声像、科技、电子、实物等类别的档案。”义乌市档案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档案管理利用进一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2011年,义乌市档案局实施了“全面数字化”战略,按照“存量数字化”要求,大力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除个人档案、会计档案、宗谱实行计算机条目检索外,其他民生档案已100%完成数字化扫描。去年10月,义乌市档案局还开通好了民生档案远程查档系统,在义乌14个镇(街)都设立了远程查档窗口,让查阅档案方便千家万户。有需求的市民可就近前往这些窗口提出查档要求,极大地方便了需要查询历史档案的群众。

  【相关链接】

  国际档案日的来历

  1948年6月9~11日,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简称:ICA)。会上通过了ICA的第一份章程,章程中指出,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为了全人类”保护好档案,开展鉴定并提供利用;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

  2007年11月,ICA全体成员投票决定将每年的6月9月定为“国际档案日”。我国从2013年开始举办“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今年6月9日为中国第四届国际档案日,宣传主题是“档案与民生”,宣传时间为6月9日~14日。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冯丽敏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