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必须遵守的规定”中,明确要求行车人员做到刹车、车铃完整有效
行车时要让机动车先行,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准行车带人,不准冒险骑“飞车”,不准并行交谈,
不准双手离把,不准撑伞,不准拖带其他车辆,不准在街道上学自行车,不准接送旅客搞地下运输
“别以为只有驾驶汽车才需要行驶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骑自行车必须要持有行驶证……”近日,义乌网友“之佳有余庆”在当地知名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里面附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义乌的自行车行驶证,顿时激起了许多70后、60后的回忆,也让90后、00后颇感新奇,开了眼界。
异常“严肃”的自行车行驶证
记者看到,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行驶证,封面是红色的,上面写着“义乌县自行车行驶证”,下面还画着一辆自行车的简图。打开行驶证,内容相当丰富,不但有姓名、家庭住址、服务单位,还有自行车厂牌、尺寸、式样、颜色、车牌号码、钢印号码,非常详细,而且专门罗列了5条必须遵守的规定。比如说,凡本县(包括驻义单位)的公、私自行车,必须办理登记,领取证、照才准行驶。车辆变更、迁出迁入都需要办理变更、迁移手续。即使是调换车把、车身都要带原件、新购发票办理注销和补打钢印……下面是主管机关“义乌县公安局自行车管理组“。
在做自行车行驶证的时候,还要缴纳2元道路集资费和2元牌照登记费用,“之佳有余庆”还保留着当时的收据。
对此,有网友说,在更早以前的上世纪70年代,“必须遵守的规定”中,还明确要求行车人员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遵守交通规则及有关通告、通令,服从人民警察指挥和纠察人员的劝导。做到刹车、车铃完整有效。行车时,一定要让机动车先行,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准行车带人,不准冒险骑“飞车”,不准并行交谈,不准双手离把,不准撑伞,不准拖带其他车辆,不准在街道上学自行车。另外,还要求“不准接送旅客,搞地下运输”。如果违反相关规定,还会“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扣车学习,长期扣车或酌情罚款处理”。
说真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一辆自行车可要比现在买汽车难多了,这也可以说明当时为什么要如此郑重地推出自行车行驶证,还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据说,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很少见,需要凭票购买,而且那时候大家收入低,自行车价格不菲。
一本行驶证承载的时代记忆
正是因为当年购买自行车困难重重,自行车也就承载了很多人的时代记忆。
70后陈志辉说,那时候的自行车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财富,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故事。陈志辉的父亲在金华市区上班,他的母亲是义乌农村户口,小时候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义乌农村。那时候,金华市区到义乌的交通很不方便,公交车要坐两三个小时,而且一天只有几班车。为此,他父亲咬咬牙花了几个月的工资,托人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有空就骑自行车从金华市区回到义乌。
陈志辉最期盼的就是坐自行车去金华城,虽然路上经常会坐得双腿麻木,有时候还会将脚卷进车轮里,痛得惨叫。有一次,父亲可能太累了,在一个上坡时连人带车摔倒在沙子路上。摔倒时,父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后座上的陈志辉,立即翻身起来看儿子。
后来,陈志辉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像现在刚学车的朋友一样,很想骑车出去拉风。过年走亲戚,陈志辉就跟着亲戚骑车去拜年。冬天天气寒冷,骑车特别冷,陈志辉的手很快就冻僵了,结果车头不听使唤,一头冲到了殿口村附近的农田里……陈志辉说,现在很少骑自行车了,有时候骑车就会想到父亲,如今都进入汽车时代,可是父亲却已经永远离开了。
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办自行车行驶证的初衷,则是为了防盗和等待警方的好消息。就如“之佳有余庆”曾经被盗过9辆自行车一样,那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有自行车被盗的经历。
网友“东风破”说,读大学时都是到学校附近买的低价二手车,当时以为是学长毕业才贱卖的,直到1993年参加工作后才发现,原来这些自行车大都是偷车贼偷来的。
“有时候,我的自行车只是在单位门口停了一会儿,回来就找不到影子了。那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在街上跑,靠的就是自行车。结果不管用的是什么锁,还是平均三个月丢一辆自行车,有段时间,为了防盗,晚上我就把自行车背到六楼房间里。”“东风破”说,那时候做自行车行驶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盗,因为有钢印警方才能找到失主,但依然无法阻挡小偷的手段……直到后来买了摩托车,这种状况才告结束。
在1999年5月,“东风破”做了最后一张自行车行驶证。这时候的自行车行驶证已经变得比较简单,一张像第一代身份证一样的卡片,正面记录姓名、身份证号、单位、地址和厂牌、尺寸、式样、颜色、牌照号码等信息,“必须遵守的规定”已经取消。“那时候,做不做自行车行驶证已经纯属自愿,很多人都不去做,做的人主要是为了给自行车打上钢印,万一被盗了还能有个念想。”
进入2000年后,就像“东风破”鸟枪换炮买了摩托车一样,自行车渐渐被摩托车、汽车所代替,自行车行驶证也随之取消,老物件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