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云雾山腰杨塘岭 古意幽幽韵味浓

发布时间: 2016-12-15 10:06:4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金花

村中连片老宅已被新居包围

民居十八间内景

重达千斤的清代石磨安置在村前展示

山脚下的古桥、古道和小溪

依山傍水的村牌古色古味

  中国义乌网12月1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陈金花)大陈云雾山因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有数百年历史的杨塘岭村就坐落在云雾山的半山腰,山顶层峦叠翠,四周群山环抱,是诸暨、浦江、义乌三地交界处。

  听闻杨塘岭村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反映百年前农村风貌和生活轨迹的古屋、古桥、古磨等,初冬的一天,我们沐浴着明亮温暖的阳光驱车前往,探访那里年代久远的遗存,触摸其历史文化脉络,领略淳朴的乡风民风。

  从楂林一村后面的盘山公路一直前行,车子越往里开,越令人神清气爽,五彩斑斓的山林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变得分外璀璨。当远处半山腰隐现一幢幢房子时,我们知道杨塘岭村快到了。

  村落古朴秀美曾获雪峰称赞

  车子在蜿蜒的山道上拐了一个弯,右侧一座书有“杨塘岭村”四个红色大字的村牌便映入眼帘。这个用青砖、石磨、陶缸拼镶而成的村牌,依山傍水而立,既新颖独特又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村牌建于2014年,上面的石磨都是从村民家中收集来的,也算是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了。”杨塘岭村村委主任张锦财介绍说,从村牌到村里的这条300米绿色长廊也是前些年修建的。瞧,两侧种着高大茂密的樟树、枫树、松树。

  据了解,杨塘岭村有农户120余户、300余人,以张姓、宣姓为主。不过大多年轻人耐不住山里的寂寞搬下了山,留下舍不得离开祖屋的老人们,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老辈们口口相传称,杨塘岭村最早的祖先来自后宅鹤田,明朝嘉靖年间的某日,这位年轻的张姓祖先路过云雾山,看到这里山清水秀,云缠雾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便把家安在山腰的盆地上。不知多少年后,有位张姓太婆与一位宣姓男子好上了,生下儿子,从此村里便有了宣姓一族。

  问及杨塘岭村名的来历,村里老人说得有板有眼。年逾八旬的张大爷说,从前村里的池塘上长着一棵直径2米的杨树,它的根直扎至塘泥下三四米深,而一条曲折山岭从东往西在村旁经过,所以就取名杨塘岭。

  由于地势特殊又是三县交界之处,杨塘岭村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义乌领导抗日武装的根据地之一。中共义乌县委书记、坚勇大队政委江征帆,八大队大队长陈福明等都曾经生活并战斗在这里。当时不少村民加入抗日武装坚勇大队,多次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

  据称,1956年秋天,冯雪峰同志曾来到杨塘岭村。站在云雾山高坡上看着村前竹海深深,碧水澄明,村后青山连绵,松涛翻滚,他连连赞叹:“杨塘岭村好山、好水、好风光。”

  古桥坚固如初古樟相依相偎

  杨塘岭村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发源于诸暨王对岭村的大山深处,经里娄山、楂林,流向大陈江。小溪终年潺潺不息,犹如山村的血液和动脉,伴着山民度过悠悠岁月。

  小溪上横跨着一座古桥,桥的一头建在云雾山的悬岩上。古桥长12米,拱高3.5米,桥面宽2.1米,全部用石材砌成,坚固粗犷。

  “这座桥或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五六百年,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至于是哪位祖先建的,花了多长时间,建桥期间有过什么曲折,这些我们都不太清楚。”杨塘岭村老支部书记宣林祥说,不过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古桥重修过一次,这是可以肯定的。

  老支书的“肯定”源于古桥一侧有不甚清晰的字迹,经仔细辨认依稀可见“春云桥光绪27修”石刻字样。而为何叫“春云桥”,村里也没人说得清楚。

  历经沧桑、坚固如初的春云桥,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她的数百年往事莫非像桥下的潺潺溪水,默默地流逝?

  过了石拱桥就是百年前唯一的进村古道。古道修筑在山脊,坡度陡峭,再加上泥滑石尖,可以想见以前山民生活、生产、出行非常艰难。宣林祥说,这条古道有100米长,至今还保留着其中的一段,不过现在已少有人行走。

  “我们村到楂林的公路前些年开通了,但到善坑、芦柴、朝塘及诸暨的路还是难走的山路,村里百姓盼望能早日开通公路。”谈及道路,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张永立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樟树作为义乌的市树,在农村不乏其枝繁叶茂的身影。但杨塘岭村的古樟有自己特色。有的樟树树根裸露,弯弯曲曲,像“龙爪”一样死死地盘在大石头上。据说,有老板出资10万元欲买其中一棵樟树的盘石根,被村民拒绝。

  有的樟树像情侣一样相依相偎,亲密无间。两棵夹在两口水塘间、伴着一口古井的数百年前的樟树便是如此。据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位女子住在古井附近,每天喜欢用井里的山泉水洗脸,后与村中经常到古井挑水的一后生相爱。但因双方家庭阻挠,两人忍痛分手。为纪念这段感情,年轻男女偷偷种下两棵樟树精心培育,终成参天大树。

  如今一棵棵古樟似一位位慈祥老人,正和不远处古庙中的土地公公婆婆一起,护佑着小山村的安宁和幸福。

  古屋沧桑厚重古磨村前展示

  杨塘岭村房屋大多依山就势而建,参差错落,村中间连片的老宅已处在新居包围之中。新盖洋楼格局风貌与旧有庭院、粉墙黛瓦不太协调。我们的目光不经意间飘过,感觉历史与现代在眼前交错流转。

  “这片老屋多年没人居住,破损得比较严重,有的已坍塌。村里保存得较完好的古屋是民居十八间,前些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张锦财介绍说。

  民居十八间是一座榫卯格局的江南庭院,占地600多平方米,一进二层木结构,每层分布十八间房。据住在古屋内的张永财老人介绍,当时造该房的主力是他爷爷张树堂,几个太公虽在世,但爷爷比较能干,由他当家。那时候爷爷做老酒、做火腿生意有了点钱,就开始营建。从清末开始一点点造,到1925年落成。“文革”时,门窗、牛腿等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前几年四只牛腿还被人偷走。不过,去年政府与他们住户共同出资200多万元对古屋进行了重修。

  站在古宅前,正午的阳光刚好倾泻在粉墙黛瓦上,斑驳的院墙显现着岁月沧桑。同其他古建筑一样,这里的房檐、牛腿、雀替、梁枋、门窗等无不雕梁画栋,图案精美,错落有致,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美好的花草虫鱼、人物塑像,被巧妙地融入独具江南建筑风格,被用作屋梁、中庭屏风或镶在门楣上的砖雕、石雕、木雕中,凸显出主人的儒雅风度与不菲的财富实力。虽历经近百年变迁,有些已出现残损,但旧貌犹存,古韵犹在。

  古屋前面50米开外一巨型石磨颇吸引人眼球。石磨安置在稻草篷顶、木头柱子的凉亭内,背景是一堵青砖、黑瓦、陶缸组合成的古味浓郁的矮墙。据宣林祥介绍,这是一台清朝时期石磨,为牛拉人推碾米的物件,上磨直径0.65米,下磨盘直径近2米,重达千斤,从前放置在村中间,供全村人使用,所以才会如此庞大。为了展示古老农具,村里把石磨移至现在位置。

  徜徉在清新宁静的杨塘岭村,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的奇妙感觉。这里的一屋一碾,一井一木,一桥一路,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记录着他们曾经宁静美好或艰辛多难的生活。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