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部公布,今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要单独开设科学课,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记者核实确认,今年秋季开始,浙江也将一改三年级开设科学的设置,一年级小学生也要上科学课了。
那么,一年级开始学科学有哪些好处?平时,家长对孩子学习《科学》课程是是否存在一些误区?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学科学的兴趣?记者就此采访了义乌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义乌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会长楼曙光。
小学一年级要上科学课
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
当下,小学科学课是在三年级开始上的。小学科学主要有四块知识内容: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每个年级的知识点都不一样。
目前三~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中,三、四年级是每周两节,五、六年级为每周三节。按照规划,一年级、二年级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
据悉,目前各出版社已经把编写好的一年级新教材送审,教育部会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印发。按照步骤,今年9月的新生开始使用新教材,而现在读一年级9月升到二年级的这批孩子,不使用新教材,他们将在明年9月,升到三年级后,开始上科学课。
激发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的名称,这些年一直在变化。上世纪80年代叫《自然》,后来又改为《常识》。2001年,国家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浙江使用全国的《科学》教材,三年级到六年级开课。
虽然,现在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开课,但幼儿园里就有认识植物、动物,了解气象、温度等简单的科学内容。一、二年级,一些科学知识也涵盖在《语文》、《思德与生活》等课程里。
楼曙光认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有待提升的。提升科学素养,也是一种趋势。对国家而言,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对儿童而言,小学低年级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绝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不少发达国家科学课程的安排都至少从5岁儿童开始。现在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向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扩展。
小学科学课程多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可以激发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楼曙光说,在一些家长意识里,科学是复杂、难懂的高级知识,其实很多科学现象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厨房里食物加热后的颜色变化、水油分离现象等。也有家长认为,科学是一门“副科”。“其实,小学阶段的科学课也已经成为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学科。”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学科学兴趣?楼曙光给出的建议是,多引导孩子留意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比如,带孩子出门观察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一起探索艺术背后的科学,比如颜色的混合产生的变化。另外,也可以让户外活动变成科学之旅,带孩子观察科学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