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4日讯(记者 蒋守洋)昨晚(3月3日)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开播,剧情讲述的是义乌的创业传奇故事。剧中众多的故事情节都有着深深的义乌印记。
在昨晚播出的剧集中,除了那一声声“鸡毛鸭毛鹅毛来兑糖咯~”的吆喝声,最令义乌人熟悉的莫过于“骆玉珠和冯姐拦住谢书记”的情节了。而这当中,谢书记和冯姐都是有故事原型的。
电视剧截图
谢书记和冯姐是谁
在义乌,提到“谢书记”,人们不会想到除了谢高华之外的第二个人。今年86岁的谢高华,是浙江衢州人,1982年4月任义乌县委书记。冯姐的原型应该就是义乌市场最早的经营户之一的冯爱倩。
谢高华 资料图
剧中谢书记和冯姐之间的故事,反映的正是义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冯姐找谢书记做什么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暖,商品经济逐步解冻,然而长途贩卖、“弃农经商”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当时的义乌只是一个农业贫困小县,而有着“鸡毛换糖”传统的义乌人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1980年,有5个子女的义乌农妇冯爱倩看到别人做小生意赚了钱,便也开始摆起了地摊。每个月农历初一、初四、初七,她会到廿三里赶集,其他日子就到义乌城里摆摊。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冯爱倩曾说,自己被人家赶来赶去,又要罚款,实在没办法,就想找政府反映反映。
摆摊时的冯爱倩 资料图
于是,这个农妇“壮着胆子”找到了当时新上任一个月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跟他讨个说法。
农妇找书记“吵了一架”
1982年5月的一天,在又一次被罚后,42岁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拦住了县委书记谢高华。
见到了谢书记,性情直爽的冯爱倩质问他:“摆地摊求生活有什么不好?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可是,说着义乌话的冯爱倩和说着衢州话的谢高华一开始都没听懂对方说什么。
谢高华把冯爱倩请到了办公室听她说。冯爱倩在谢高华办公室争论了一下午。最后,谢高华告诉冯爱倩:“你回去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查你们。要是能把大家‘鸡毛换糖’的精神和经商积极性发挥出来,我就不相信义乌人不如其他地方的人。”那天,谢高华说的这句话让冯爱倩兴奋不已。
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
在谢高华的主持下,针对农民进城经商和开放集市贸易市场这两个议题,义乌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3个月后的1982年8月,义乌做出一个大胆决策:宣布从9月起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这是全中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从此,义乌揭开了翻天覆地的新画卷。
1982年9月5日,义乌政府投资9000元,在清湖门建造了义乌第一代市场。当时,这个露天的“马路市场”内,持有营业许可证的个体商贩仅200户,持临时许可证和提篮叫卖的也只有600多人,但当年就创造了392万元的成交额。冯爱倩也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
1984年初,义乌确定了“兴商建县”战略。同年5月6日,投资60万元、拥有固定摊位1860多个的稠城小商品室内市场开张,成为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1984年10月5日,在一次区镇乡党委书记会议上,谢高华首次亮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口号,提出将市场摆在义乌经济发展的龙头位置,把商贸业作为义乌的主导产业。
1984年12月,谢高华调离义乌,他个人的义乌历程就此结束。
而义乌,从“兴商建县”到“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