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义乌市农贸城甘蔗交易区热气腾腾,交易红火。一辆辆满装甘蔗的拖拉机从四面八方开进市场,一捆捆甘蔗被装上大大小小的货车运往全国各地。据市场办的同志介绍,近段时间每天有30多万根甘蔗从这里销往全国。
义乌市是我省主要糖料基地。过去,农民种甘蔗主要是提供榨糖原料,全市常年种植2万多亩甘蔗基本上是糖蔗。1996年,受食糖价格大跌影响,拥有近万亩糖蔗基地的浙江省最大糖厂——一义乌糖厂转产。榨糖厂关了门,农民种糖蔗断了销路。就在蔗农陷入困境时,义乌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兴建的农贸城开张,又给蔗农带来了光明。当时,从北方运水果到农贸城的货车在返回时顺便捎上当地的甘蔗,由于运输成本低,以鲜食为主的果蔗市场行情看好。于是,种了几百年糖蔗的蔗农纷纷改种果蔗,面积迅速扩大。
据市农业局调查,1999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近1.7万亩,其中果蔗占一半左右;而本地人吃掉的果蔗仅占30%左右,70%以上是外销,其中,通过农贸城外销的果蔗要占到外销总量的六成以上。
为促进甘蔗品种结构调整,市农业局引进推广了甜度适中、口感鲜脆、适宜鲜食的果蔗新品种“拔地白”,并配套推广了除草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不仅省工、高产、而且少施农药,品质好,进一步提高了种果蔗的效益。
从糖蔗到果蔗,品种结构的调整为蔗农带来了丰厚的效益。佛堂镇1995年有5000亩糖蔗,去年,糖蔗降到了400多亩,果蔗发展到4500多亩。该镇下前王村村民王金光去年种了15亩果蔗,每亩纯收入近5000元。一般农户种果蔗,平均亩收益也在3500元左右。
果蔗种植一年比一年多,糖蔗逐年调减,久负盛名的义乌红糖是否会就此走向衰落?产业化经营为传统名牌注入了生机。在引导农民调整甘蔗品种结构的同时,义乌市农业局组建了糖业公司,建立起优质糖蔗生产基地,对糖厂进行设备改造,改进榨糖工艺和产品包装,并统一注册了商标。“黄牌记”小包装红糖,一改过去义乌红糖“傻大粗”形象,使红糖成为日常消费品。去年底在上海举行的浙江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上,公司带去近2000公斤红糖,不到3天就被抢购一空。“黄牌记”红糖还进人了大中城市超市货架,去年,义乌农民种糖蔗每亩收益也有千元左右,比种粮食等一般作物高出许多。
作者:刘元斌、王国峰、吕华、方星梁
刊于2000年1月27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