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挖“第一桶金”
伊拉克硝烟渐渐散淡,当“战后重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记者前往浙江义乌,寻访80多位正在这个“小商品王国”里争分夺秒的伊拉克商人。伊拉克国内现在最缺的货物是什么?伊拉克市场究竟有多大的商机?伊拉克商人如何去挖这战后的第一桶金?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敲开了莹波路上一幢普通居民楼的301室。三位伊拉克商人热情地将不速之客的我们迎进公司“接待室”。义乌的伊拉克商人很多就租用这样的三室一厅,既做办公室又做起居室。
伊拉克至今电话不通、电视不通、网络不通。卡西姆最后一次和家人通上电话,还是开战一星期的事情。相比之下,里扎比较安心,五天前,他父亲不知怎么搞的竟在半岛电视台记者站给他打来长途。
他们的最后一批生意成交是3月19日,开战前最后一天,当时交了双倍的关税,才使几千台中国产的手秤、磅秤、电子秤运进了伊拉克。他们说到这笔生意时,掩饰不住喜悦。
这几天迪拜那边有消息,说可以发货了,现在的伊拉克处于无政府状态,货物进口都不用交关税。想不到战前,一星期走2万美元的货,赚至少50%的钱,伊斯马义有了盼头却还是不敢:不交关税也没有保障,这种利润不可取。卡西姆和里扎则按捺不住了:要等到什么时候呀,三个月还是半年?
“芝麻”一定要会开门
记者:战后伊拉天色商机正吸引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眼球,面对“石油换食品”计划,面对其他国家的商人,甚至是就在义乌的其他商人,你们准备和谁竞争?
卡西姆:“石油换食品”计划提供的都是生活必需品,以确保伊拉克人民“饿不死”,但其它需求,“计划”或者政府就无法填补了。我们经营的物资,正是和这些基本必需品错开的生活用品。
伊斯马义:中国货在太便宜了,伊拉克市场上90%的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尤其是生活用品,比例占得更大。美国、日本的电器商品,虽然在质量上有优势,但加入政治原因、价格原因,就很难在分伊拉克市场上站住脚跟了。举个例子,战前伊拉克人民能够接受的54厘米电视机的价位是200美元左右,我们从义乌市场上能觅到远低于这个价格的电视机,但其他国家的商人做不到。
里扎:在义乌做生意的伊拉克人,有的做电子五金,有的做鞋帽衣物,有的做家居小装饰,有的做文具,很少有重复。真要是撞车,优胜劣汰,改个门类就行,反正到了伊拉克都有市场,谁也不挡谁的道。
记者:哪些中国商品在伊拉克受欢迎?
伊斯马义:中国的女鞋、女式背包、男式手表、儿童玩具在伊拉克都很受欢迎,我回家时带的也是这些东西作礼品。对了,猫眼、中国茶在伊拉克太稀罕了,认准这两个商品往下做,“芝麻”一定会开门。
记者:偌大的一个中国,你们怎么偏偏选上义乌?
卡西姆:义乌是中国小商品最大的集散地,这里的小商品种类多,价格便宜,很适合大规模的采购。不过,我们也不单单在义乌采购,知道福建的童装、温州的皮鞋比义乌便宜,我们也去那里。
记者:商品走怎么条线路到伊拉克?
里扎:一般从宁波、上海、广州通过海运方式到达中转站迪拜,再分别以水陆两条路进行,或走高速公路经约旦到伊拉克,或从迪拜依旧走海运到乌姆盖斯尔。陆运比较快,海运关税低,带点半走私性质。
记者:你们是以定单来进货吗?
卡西姆:我们在伊拉克都开了自己的商店,自购自销,供不应求还要定单干吗。
战后不能再“倾销”
记者:战后伊拉克,哪些是最紧缺的?和战前比,采购物品会有什么变化?
卡西姆:事实上,战前的伊拉克什么都缺,货物只要能运到伊拉克境内,都能卖光,尤其是生活用品。经历了战争,百废待兴,市场之大可想而知。而衣服、鞋子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普通人民的生活需求。另外,还有药。我在两伊战争期间是一名军医,照我的经验来看,战后的伊拉克对于抗生素的需求量会非常大。
记者:货物从从中国运往伊拉克,一般能有多大的利润?
卡西姆:战前像纽扣、螺丝一类的小东西,因为运输方便,利润能达到300%,但电视、电脑一类的大件,就要低一些,但最低也能有50%的利润。
以一个普通的饮水机为例,在义乌进货为160元左右,到伊拉克的售价为60美元(约500元人民币),需除去运费和50%的关税。战后的情况,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们相信同一件商品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记者:何以见得?
伊斯马义:随着战争的结束,原先伊拉克的400万境外人口会相继归国,他们是伊拉克的富人,每家会有50万美元的私财产,购买力非常强;同时,许多伊拉克城市居民家中也有10万美元左右的财产。战前这部分人因为害怕受战争破坏大多握着手中的钱不用,现在战争结束了,新一轮的采购马上就会开始;普通伊拉克人不像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只要平稳下来,他们手中有10元钱就不会只花9.5元。要说与战前相比我们有什么改变,那就做战后生意,要有点品牌意识了,不能总停留在战前的“倾销”,这叫审时度势。
渴望曾经的天堂
当采访接近尾声,记者对伊拉克商人表示感谢时,他们发问了:可以探讨个问题吗?
瑞查:为什么巴格达博物馆几十万件文物被抢了?美国是为了以此告诉世界他应该到伊拉克来维持秩序吗?我最大的疑问是,同是驻伊使馆,为什么中国和德国的使馆会被抢?伊拉克人喜欢用中国货,也很喜欢中国人,没有理由对中国的使馆如此不礼貌,伊拉克人都能从衣装上得出“抢劫者不是巴格达市民”的判断。
卡西姆:我听说巴格达人现在已经自己组织了保护财产、维持秩序的机构。
伊斯马义:前几天家里人给我打电话,一会说巴格达现在很安全,一会又叮嘱让我千万别回去,他们的话好矛盾呀。约旦的朋友告诉我,从约旦往伊拉克的几百公里陆路,路费已经从战前的7美元涨到2000美元,可新闻里又说是400美元。信谁的呢?感觉像是一团乱麻。
记者:不管怎样,战争毕竟要结束了。你们认为,战后伊拉克最需要的是什么?
瑞查:不是食物,不是衣服,不是美元,是政府----伊拉克人自己选出来的、能保证伊拉克人民安全的政府。巴格达曾经是那样的美好,可一次又一次,它被战争蹂躏摧毁,我们渴望和平与安宁,渴望曾经的天堂。
记者:陈江 谢飞君杨 阳
刊于2003年4月22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