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3年>社会发展篇 正文

【金融经济】解读义乌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当初,义乌赢得“中国小商品第一城”的桂冠时,许多人不以为然,还以为是一种故弄玄虚的“新闻炒炸”。几年过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日益显现其强大生机和在中国集贸市场占据首要位置时,人们才重视认识地。

  如今,只要一提到义乌,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精明、勤奋的义乌人和他们红红火火的小商品市场。随着每年一度的“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在义乌的成功举办,以及“小商品城”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挂牌上市,义乌的知名度在中国的大地上可谓是如日中天。

  许多人对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能形成中国第一市感到很困惑。这也难怪,因为义乌仅是个县级市,她没有沿海地区的有利位置,又不具备什么雄厚的工业基础,甚至连丰富的资源都谈不上。可就是这么一个偌大的商品市场,它不在中国的核心城市北京,也不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更不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偏偏落户到了浙中的这个小城。其实,只要你走进义乌,深入地了解她生产、经营小商品的悠久历史和那形成小商品市场的深厚文化底蕴,你就不会为她的迅速成长和今日的辉煌而不解了。

  记者在义乌几天的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算是大致领略到了她婀娜多姿的丰采。

  1义乌,地处浙江省的中部,面积1100余平方公里,人口号称100万,据说有2500多年历史。秦朝时,这里称乌伤,到了唐朝才改为义乌。“义乌”这个名字不怎么好听,但名字的由来却是一个颇为令人感动的民间故事。传说一个叫颜乌的书生,虽出身寒微,但礼义孝道牢记于胸。为躲战乱,颜乌与其父迁至义乌居住。不久,其父重病而亡。一无所有的颜乌用双手挖坑来葬父。手指挖断了,仍不停息。一群乌鸦路过此地,被颜乌的孝道深深感动了,纷纷帮他衔土葬父。等埋葬了父亲后,颜乌发现乌鸦们的嘴都在流血不止,他又为此在父亲的坟前痛哭起来┅┅乌伤之地名由此而生。义乌人明义知礼,有勤俭吃苦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的义乌,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人多地少,又没有什么资源。能利用的资源优势便是这里出产甘蔗和大枣,当地人用来制糖。用今天的话说,制糖业便成了这里惟一的支柱产业。聪明的义乌人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于是打起了糖的主意。一些人挑起装有各种各样糖块的担子,摇着一种叫“拨浪鼓”的玩艺,远走他乡,以糖换物。他们把收到的鸡毛猪骨、破铜烂铁、碎衣烂布等,有的变现,赚取一点微利,有的作家肥,用来耕田。这就是义乌从清初开始便撒遍江南的“敲糖帮”。随着从事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多,敲糖帮在当地就成了最大的一个独特性行业,从业人数最多时达到数万人。这敲糖无疑就是义乌小商品经济的最初萌芽,也是孕育小商品市场最原始的历史文化底蕴。

  尽管义乌先天不足,但是勤劳勇敢的义乌人靠“敲糖换鸡毛”的精神,使家乡没有成为荒芜之地,相反还成了“文化之都”。这里涌现出了“初唐四杰”骆宾王、抗金名将宗泽、抗倭英雄戚继光、清代功臣朱之赐、教育家朱一新、现代作家冯雪峰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他们为义乌昨天的历史,书写了流芳百世的亮丽一笔。

  2说实话,义乌人虽然勤劳、好钻、敢为,但自古以来,义乌都没有真正富裕过,贫穷一直缠绕着这片土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义乌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致富的突破口,开创了义乌历史的新纪元。

  义乌并非是实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严格说还有点滞后。1982年时,县领导为了解决老百姓贫困的生活,决定放开一个政策口子,是县城的一条老街上开辟出一个小市场,允许农民进城经商。这个政策一出,没料到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市场便是人山人海,把整个街道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恐怕谁都不会料到20年后能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县领导当时的出发点还只是想利用这个市场改变一下贫困的面貌。局势的发展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北门街的地摊市场已满满地塞进了600多家摊位,实在挤不进去了。这时有人向县里打报告,要求新建一个市场。县领导从报告人心急如焚的焦虑中看到了义乌致富的一丝曙光。于是,县委开始筹划“以商兴县”的大目标。

  1983年12月26日,义乌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固定场所的稠城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一大批蹲守街头,七移八挪的小商贩们,终于可以正儿八经、穿戴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柜台前售货了。过惯了东游西荡的摊贩生活,小商贩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他们朦胧中知道自己有了应有的人格和尊严,现今一批名声显赫的经商大户,差不多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迹的。

  稠城市场开业不足一个月,1800个摊位全部占满,尽管工商部门想尽办法使场内摊位增至2800个,但由于经商的人象潮水一样涌来,很快就容纳不下了,别说外地的客商进不来,甚至连本地的商贩进出都成了问题。在市场如此拥挤的情况下,工商户们一致向县里提议,再兴建一个市场。

  1985年4月,新一任县委领导顶住了“毁田兴市”、“市场究竟能火多久”、“市场能发展义乌的主导工业吗”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决定兴建第三代市场。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1986年9月26日,一个规模更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义乌城里建成。

  市场实在是充满魔力。这个新市场开业不足半年,容量再告急。市场内爆棚不说,甚至把一个偌大的义乌城都变成了市场。商人们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见缝插针,只要能做生意就成。一些人只是租个一层楼房给商人做进出货中转,一年就赚了100来万。这事一传出去,县城的人争着盖新房,在很短时间里,县城就旧貌变新颜了。

  1988年,义乌撤县改市,这兴建第四代市场的事也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回是上下一心了,没什么阻力。可是,就在要建市场时,国内政治风云突变,一场姓“资”姓“社”的讨论在全国搞得沸沸扬扬,义乌兴建市场受阻。直到1990年10月政治风波过去后,义乌兴建市场才予以通过。不过,这回义乌人不再小打小闹了,他们瞄准了“全国第一”的目标,要建一个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室内商品交易市场。1992年,经国家批准,这个小商品市场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城”。

  义乌人特别会做生意,才有了迅速发展的大市场。义乌最初的市场,其实仍是“鸡毛换糖”的延续。也正是这种延续,使经营和市场本身发生一次次裂变,才了有市场的不断扩展,才有了义乌今天的辉煌。

  3记者漫步在义乌街头,看到今天的义乌已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规划整齐的大街小巷,四处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广场、绿地,大大小小的市场更是一个比一个漂亮┅┅

  这一切都是靠小商品市场开拓出来的。别看是小商品,它却开辟出了大市场,是义乌经济的支柱,给义乌贡献了滚滚财源。目前,义乌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个,营业面积80多万平方米,经营摊位35万个,经营人员7万多人,日均客流量达16万多人,各市场内经营的品种达10余万种。这里成功地举办了7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和首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连续11年居全国十大集贸市场首位,仅2001年的成交金额就达到了211.97亿元。

  据义乌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现在有300多家境外机构入驻义乌,3800余名老外常年驻守义乌从事商品进出口业务。连世界巨商沃尔玛等7个国际知名连锁超市也经不住“绣惑”,前来义乌打探。国内6000多家知名品牌企业,在这里都设了总代理或总经销。

  义乌,名不虚传的中国小商品第一城。

  规模宏大的小商品市场的形成,为义乌的小商品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小商品以轻型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所以,义乌的所有制结构是以个体经济为主。

  一位市场管理人告诉记者,义乌的个体小商品加工厂特别多,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饰品生产企业,这里就有1800多个,占全国的70%。在一个针棉服装市场,记者与一个老板简短地聊了一下,他自豪地对记者说,大陈镇是中国的“衬衫之乡”,日产衬衫60万件,全国每7件衬衫中,就有一件是大陈镇的。义乌的浪莎、梦娜、芬莉袜业已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企业;拉链的产销占了全国的1/3以上;小五金制品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市场;生产的玩具畅销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义乌雄厚了经济实力,使城市化建设日臻完美。用不了几年时间,一个“商气”浓、“人气”旺、“文气”盛的国际性小商品物流中心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魏书传

  刊于2003年总第247期《金融经济》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