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3年>社会发展篇 正文

【金融经济】百姓心中的丰碑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岁末年尾,记者来到义乌市采访,听到了个这样的真实故事:义乌人曾自发集资,要为前任县委书记谢高华立一座大石丰碑。后来因为在他乡过着退休生活的谢高华极力不让才抹平了此事。集资立碑的是些什么人?谢高华有什么功德值得树碑立传?说起来真有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冯爱倩“衙门”辩理

  走进义乌,进入记者视线的就是高楼与大厦,马路与商坞,让人感觉这里确实是个商贾云集、流金淌银的地方。然而,过去的义乌却是个苦不堪言的贫穷之地。就连义乌本地人也这样告诉记者,二十年前,他们都羞于说自己是义乌人。那时义乌人没有自己可炫耀的地方名称,有的只是被人瞧不起或吐唾沫的“鸡毛换糖”的“敲糖帮”。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话:“苦,苦不过大年初一披风戴雪走千家的敲糖帮;烂,烂不过夜宿猪棚日夜讨饭的叫花子。”据说,已有几百年毃糖帮卖鸡毛历史的义乌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彻底扔下了靠鸡毛换糖来维持生计的换糖担子。

  今年59岁的冯爱倩是义乌人的典型代表。“文革”那年,她被领导一声令下,从城里迁到乡下,靠着供销社工作的丈夫那几年死工资养活一家七口。那个贫困自不必说。有一次,她为了给孩子做一顿饱饭吃,竟然连跨六条门槛也没有借到一粒米。后来她不得不携子拖女在丈夫单位下面当家属临时工,并且一干就是七年。孩子们也开始大了,上学、穿衣服得花钱,做妈的实在没有办法,她看到稠城镇有人提起篮子在卖各种小商品,一天也能赚回几块钱,便也兴冲冲地做起了买卖。最初的生意很简单,先到百货公司那儿进点很便宜的纽扣、鞋带、别针什么的,在街上摆摊。第一天,她除去成本、开支外,净赚了6元多,第三天整整赚了22元钱。冯爱倩别提多高兴。

  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她干脆在县委县府门前的一块空地上做起了买卖。这下不得了,有关部门出动了十几人,把做生意的和来买货的顾客赶得四处奔跑,当时百姓敢怒不敢言,冯爱倩却不服这个“赶”,她寻思着难道自己的人民政府和共产党就这么不能体察民情?不让我们百姓有口饭吃?于是她产生了找领导辩理的想法。

  冯爱倩一连几天守在当时的县委大门口,要找刚来的新县委书记辩个理。大伙都又盼又怕她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一天,有人告诉她说那个个头不高、衣着朴实的人就是新来的县委谢书记。她便壮胆迎上去问道:“你就是谢书记吗?”他打量了她一下,问:“你是干什么的?”她说她是在市场上经商的,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可政府不是赶着我们无处落脚,就是拿高得吓人的收费来逼我们干不下去,你说这里哪家的理。谢书记听了便将冯爱倩带到了他的办公室,给她让坐倒水,又坦诚相待地询问义乌百姓的生活。冯爱倩一看这么大的父母官司能静下心来听百姓的话,顿时将多少年憋在心里的话都倒了出来。她说,我们义乌人祖祖辈辈穷,穷就是穷在人多地少又田薄。可为什么还能在此生存繁衍至今呢?就是义乌人会经商,敢闯荡,肯吃苦。如今各地方都在搞开放,我们义乌人为什么就不能把“鸡毛换糖”的精神和经商积极性发挥出来呢?我就不信义乌人不如别人。谢书听了频频点头,又不停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走动。后来他大声说道:好,你先回去继续摆摊。这件事让我好好想想再给你们一个回答。

  谢书记力挽狂澜

  谢书记名叫谢高华,是浙江衢州人,刚调任义乌,80多岁的老母亲很心酸地说,儿啊,你干嘛要到一个那么苦的地方去?就是老母亲的一句话,在他心头留下了阵阵隐痛。可是他到义乌后的感觉是,这儿的农民思想很活跃,外出经商,上街摆摊的不少。但由于当时的政策不太明朗,有关部门对这些现象一般都采取“批、打、管、刹”,百姓为此怨言很多,那天冯爱倩上办公室论理,说真的是给他上了一课。此后,他一直在思考这样一样事:既然义乌人有善于经商的传统,而且百姓能从中改善生活,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因势利导,网开一面呢?当他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县委领导班子会议上讨论时,没想到大多数人沉默不言,这是为什么叫?后来才知道,正是因为义乌自古以来有“鸡毛换糖”做小买卖的传统,“文革”中的历任领导甚至包括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都因此遭上级的批评,原因是纵容了资本主义,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但义乌的同志又告诉他,在义乌,“鸡毛换糖”的事,就像离离原上草,任你怎么打、怎么禁、怎么赶,它就是断不了根。原因就是穷到头了自然就得想法求活命。冯爱倩和干部们的话,给他当时思想触动大,他决心要把义乌一直受压制的“鸡毛换糖”经商传统作个彻底的调查,看到底是该刹还是该放。为此发动县机关的一批干部,到下面进行全面调查,听取各方意见。他本人亲自到稠城、义东、苏溪、佛堂、义亭等许多村镇实地了解。

  通过调查摸底,大家汇总的结果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以为开放经商没问题。应大力提倡,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问题不大,可以试着办,只有百分之四、五的人反对。有了这个调查依据,他在县大会上就提出:“义乌的小商品经营不是一大“包袱”,而是义乌的一大优势,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话音刚落,顿时激起热烈的掌声。

  谢书记又向大家表态,从今开始,要为义乌人鸡毛换糖正名,不仅不准再把这类经营活动归咎为搞“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而且要在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后来县委县政府的第一号《通告》就是在此次会后,他敦促下面的人搞出来的。最先开办的稠城、廿三里小商品市场便名正言顺地由“地下”走到“地上”,义乌人从此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

  老百姓心树丰碑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开禁,使几十万本来就善经营、敢干事又肯吃苦的义乌人解脱了多年束缚在身上的枷锁,纷纷加入到了经营行列。一大批农民从乡村走向了城里,有的重操拨浪鼓干起传统的“鸡毛换糖”,更多则是上街摆摊开店,到外地批发进货运回义乌。特别是一些能工巧匠,全都行动起来,他们把祖先留传下来的本领,重新用于开发象制糖、制枣等传统加工上。正当农民们欢天喜地,甩开膀子干时,那些国营和集体商业的干部职工却大呼其苦,说谢高华这一放,把整个义乌搞烂了,一时间,县里收到告状信就多达两麻袋。尤其是城内几家国营商业单位的人,甚至上门堵住县委大门,要求谢高华撤回一号《通告》。不然,他们就越级告状。

  “要告随你的便,但让我撤回一号公告下令关农民的加工厂这办不到,就是撤职也办不到!”谢高华回答得斩钉截铁。

  历史便是这样一位无情的法官。人们作了个假设,如果说,十几年前不是谢高华这样为个体经济大开门渠,义乌会有今天的“中国商品第一城”的美称吗?

  今天,当义乌人变富了的时候,大家饮水不忘掘井人,纷纷自发集资要给谢高华建一座丰碑。这碑虽然因谢高华的坚决婉辞没有建成,但无形的丰碑已高高地矗立在义乌人民的心中。

  记者:郭一先

  刊于2003年总第247期《金融经济》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