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富裕了的义乌人,虽然放下了沉重的货郎担,丢弃了辛酸的拨浪鼓,但其深厚的商业传统,却为现今义乌经济的发展模式框出了大致的轮廓与方向——
昔日从敲糖帮中走出的义乌商人,如今坐宝马车,用现代的通讯工具与五湖四海的客商谈生意。华夏第一市,经济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一项项荣誉当仁不让的为义乌人获得,煞是让人羡慕。
义乌人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意识,这种意识和他们的传统分不开。主持编辑《义乌方志》的吴潮海说,如果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可以泛化为文化的话,义乌人很愿意强调他们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甚至更愿意被人称为征战商场的“新义乌兵”。毋庸置疑,义乌传统的商业文化对其市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商业文化遭受的冲击也愈来愈明显,这是多元文化对于义乌的回答,也是义乌融入现代经济不能回避的阵痛。
“义乌兵”、“敲糖帮”
———义乌人的老名片
义乌市井百姓爱聊戚继光在义乌招兵,训练成戚家军,平息倭寇的轶事,史书记载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如此之震,军功唯有如此之奇者。如今,在兰州西宁等西北城市,义乌人打出的最大招商广告就是———“义乌人”来了。
吴潮海说,与西部地区“四川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思想观念不同的是,义乌人具有令西部人刮目相看的人文精神。他这样解释,一是义商闯荡天下的拼搏精神;二是坚持以义为利,不以功利为急,讲究商业道德,守诚信,不欺诈;三是不以利微而不为,坚持在对方赚钱前提下我再赚钱,人赚九我赚一的营商理念。
义乌兵,成了义乌商人勇义诚行的行为标签。而敲糖帮,讲述的是义乌人的经商传统。
在中国最大的袜业集团浪莎袜业,可以看到拨浪鼓被作为敲糖帮的象征物,讲述的是义乌人的经商传统。
义乌的一位报人这样理解,敲糖帮实际上已经在经营小商品,虽然单个经营者销量不大,但数千敲糖帮合来则有着相当的物流量。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商品市场的出现只欠了政策的东风。
因此有人说,如今富裕了的义乌人,虽然放下了沉重的货郎担,丢弃了辛酸的拨浪鼓,但其深厚的商业文化传统,却为现今义乌经济的发展模式框出了大致的轮廓与方向。
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义乌
义乌有本地户籍人口67万,而外来暂住人口却多达52万。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来此经营买卖,说明义乌的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吸纳性。
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共有800家外贸企业或分支机构在义乌设立办事处,常驻义乌的外国客商达5000多人。5000洋商在义乌吃穿住行,成了义乌街头的一道风景。仅在繁华的化工路上,就有不下五六家韩国料理,并且越来越多的义乌人也成了那里的常客。
文化的交流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随着国际商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很多外商开始学习汉语,而义乌市民学习外语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义乌市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设了外贸英语、电子商务等课程,免费进行培训,仅2002年就已培训了1.14万人。更为重要的是,义乌人也因此学到了先进的商业文化理念。
1998年5月17日,在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门口举行了盛大的中华商埠网商品信息开通仪式,实时发布义乌市场上的20大类3万余种商品的信息,使之成为永不落幕的小商品博览会。截至2002年上半年,中华商埠网已受理国内外订单3000多笔,成交额就达7000万元,真正实现了义乌市场向网络信息时代的进军。
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深层次转型,也建立了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比传统的市场营销更高效更廉价更透明。就在几年前,还有人怀疑义乌市场能不能跟上这股世界经济的潮流,而今,义乌人正以程序式快捷现代化的心态与世界交流。
2002年1月4日,美国耐克公司主管杜女士考察义乌市场后曾这样说,义乌虽然每天都有很多集装箱运出去,但这不叫外贸,更不是国际化,因为这只是通过中间商出口,如通过韩国人及台湾港澳同胞等,不是自己直接参与国际市场。显然,义乌人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幸运的是,他们从与外界的联系交流中开始发掘自身的不足,感受文化上的差异,义乌的希望也在这里。
义乌文化需要重新挖掘
还是局部修补
有专家认为,义乌人商业文化上的个性并不明显。义乌人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意识,只是浙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精神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个例。
15年前,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博士马紫梅撰写了一部《时代之子吴晗》,专程两次从美国来到吴晗的老家义乌苦竹塘。马紫梅不经意中发现了义乌这个大洋彼岸的市场,她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美国在工业文明初期,没有出现像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超大型专业市场?为什么在欧洲历史上也同样没有出现过?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并不能很好说明义乌现象产生的原因。谈到义乌和温州在商业文化发展上的差异,一位义乌人这样回答:“义乌人更善于做大市场,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显然,义乌商业文化的定义被浅理解了,其核心的部分并没有被显著突出。温州有过货郎担,台州也有过鸡毛换糖,浙江很多地方经济现象很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经商传统。早年宁波人远渡重洋,“宁波帮”敢于冒险的胆识成为当代宁波商人的象征。温州人被冠以东方的犹太人,精明吃苦,在打火机、皮鞋等行业做的很专,只要能赚钱的买卖都做,义乌人相比之下则较为内敛,尽管创办了30多个国内分市场,并且在南非、乌克兰、澳洲等地开设了5个国外分市场,但却很难冠以文化的头衔。
文化的挖掘和修补,是摆在义乌人眼前的问题。当代义乌人能不能仔细想想,义乌的独特商业文化优势能否被保存下来,它会不会过时?需要怎么样的改进或是修补?
义乌商业文化的未来
传统曲艺里义乌道情的一段新唱词中这样写到:“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粮米,为了解决温饱大问题,鸡毛换糖做生意。改革开放春风起,义乌人赶上了好时期。经商场做生意,拨浪鼓要出新天地。”
加入wto之后,义乌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商业与文化的冲击更为猛烈。以中小企业,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个体户汇合成的义乌市场,能不能从自身传统商业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完善它的商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义乌市场未来的兴衰。义乌人在与外来事物的接触中,也在不断地调整心态,反省自身的商业文化现状。
2000年7月,义乌市在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这一战略目标。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当地政府希望市民能形成这样的共识,商贸名城不仅要商气浓,人气旺,而且要文气盛,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说,义乌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对城市文化的开发、挖掘和利用还远远不够,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义乌市还缺乏城市特色和个性。同时,一些干部和市民的思想观念与义乌目前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他们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要求。
实行依法治市,加快“信用义乌”建设的步伐,是义乌未来商业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义乌市委市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在窗口单位推行服务承诺制,细化文明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在行政机关推行首问责任人和办公无休日制度,实行办事全程代理制,积极弘扬“兴商让利,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并实施经营户信用记录局域网,使外地前来进货的客商只须轻轻一按电脑触摸屏,即可查阅经营户的信用记录。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义乌商业文化的发展,将与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这一战略目标更加相称。政府引导是一个重要方面,各种文化的冲击整合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市场作为义乌的经济发动机和火车头,也将为商业文化的衍生发展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记者:郑鑫 仇锋平
刊于2003年8月23日《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