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州斗潭小区的大院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第一个提出要把义乌建设为小商品城的老县委书记。73岁的老人面庞消瘦,但精神矍铄。听明记者的来意,他连连摆手说,没什么没什么,其实我什么也没做———我只是农民的儿子。
1982年至1984年年底,谢高华从衢县县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县委书记。1985年调任衢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95年退休。
老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了自己在义乌的三年历程———“我们其实什么都不懂,那都是义乌群众创造的奇迹!”
“学徒不好听,就叫学生嘛”
最初触动谢高华的是义乌一个姓陈的老裁缝。
那还是1982年,这位老裁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部分老百姓的缝纫机集中在一起,招了一些学徒并收取相应的培训费。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位老裁缝盖起了楼房,据说楼房前还有一个圆门。
“这件事弄得满城沸沸扬扬,老裁缝听到学徒两个字就害怕,不敢收了,因为学徒在当时是资本主义的称呼。”谢高华说。谢高华对此的最终表态是:学徒不好听,那就改个名字嘛,叫学生好了。他说:“有人写信说这个人怎么怎么不好,我看也不要看,致富有什么不好?不要争论这些问题嘛。”
仍然是1982年,一个名叫冯爱倩的女人把谢高华拦在县委大门口,质问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谢高华无法回答。
“后来我请她到办公室,她拿出大重九抽,问我要不要,我也抽烟,就说要啊,然后给她倒水,开始聊天……最后我告诉她,想做生意就做嘛。”
省委领导的车被挡了
冯爱倩事件又很快传遍义乌的大街小巷,一种呼声开始席卷而来。
1982年9月,谢高华带领干部做了四五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义乌县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据了解,当时只开放了从进城到火车站约一公里多的路段作为市场———也正是这一小段的开放,促成了义乌的另一次“火山大爆发”。
谢高华回忆:“说是只开放一条路,可事实上,所有地下的摊子都摆上来了,一条凳子两块木板,从城外摆到城内,一直摆到县委门口,迟一点车子就出不去了……当年一位省委领导来视察,哪条路都进不来,最后只得把车子停在城外,走进来的。”
1983年,义乌县在火车站附近建起一座小商品市场,这成为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当时摊位只有几百个。
勤劳致富光荣
当小商品市场正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的时候,另一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谢高华不关心国营和集体经济,只关心个体经济。
谢高华往往在这个时候不说一句话,他拿出三张票给干部们看,也只问一句:“你们说怎么办?”
三张票分别是买油条、烧饼和豆浆需要的凭证——“我早上去国营饮食店吃早点,妈呀,好长的队,一顿早点得吃一个早上……”
1983年,义乌县召开千人大会,出席大会的除了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义乌各地的“能人”。
“我在会上发了言,我对他们(老百姓)说,你们是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应该保护你们……后来还发了写着‘勤劳致富光荣’的奖状,发了上千个。”
同年,义乌县做出了四个允许的政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谢高华对记者说,一些干部怕出问题,说实在的,我也有点担心。不过我们想,群众致富总不会有什么错吧,再说想请示也没地方,不如放开手让群众搞。
1984年12月,谢高华调任衢州,他个人的义乌历程就此结束,而义乌的小商品城之路从此却拓展开来。
2003年10月21日,谢高华在衢州的家中再三向记者摆手,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同时不停地重复那么一句话:“我们其实什么也不懂,都是老百姓创造了奇迹。”
记者:李向阳
刊于2003年10月22日《都市快报》